1、自媒体火了。

从2015年末咪蒙以一篇《致贱人》一炮而红后,国内自媒体迎来了它的春天。

2016年,是很多自媒体人口中的“红利年”,那些认识、不认识的大V们纷纷抓紧机遇,实现个人“流量变现”。

小密圈(现在叫“知识星球”)应势而兴,各路互联网名人纷纷入驻,开拓个人社群,一时间打开所关注的公众号,各种“高速学习社区”、“文案写作社区”和“新媒体运营社区”也都冒了出来。

我本人并不反对知识付费,相反的,我认为只有通过付费的方式,才能激励别人甘心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出来,保证教学质量,以迅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也是我不喜欢知乎现在“逢变现必唾骂”的风气的原因,就像是要抢他们的钱一样。这类人不知道经验有多值钱,总觉得免费分享才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遇到饥民的话,廉价的白饭或馒头或许可以一时好心免费给予,但要求人家把自己辛苦做的烧鸡也送给他们解馋,就过分了啊~

2、对于一些喜欢“收智商税”的自媒体大号,我同样不喜欢。

简要来说,他们的套路就是:

我现在很牛逼→我认识的人也很牛逼→其实人人都能像我们一样牛逼→我这里有套牛逼速成秘籍,原价三千八,现在特惠只有998,名额有限,快来抢购。

在我看来,要判别是不是“收智商税”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设立门槛。

如果一样能力人人都能快速轻松学会,那它和打字又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靠打字能实现人生的逆袭不

从市场的角度,一项能力能帮你挣到越多的钱,那它必然有越高的稀缺性,准入门槛自然越高。

随着自媒体的火热,部分大号大肆怂恿小白投身自媒体,以推销自己的自媒体培训课程。

他们喜欢用各种案例告诉人们自媒体是除了当程序员外,屌丝唯一的逆袭途径,这就不太好了~

以知乎为例,每个知乎账户都算是一个自媒体,知乎官方号称今年有近一个亿的注册用户,保守估计其活跃用户有五百万左右。

可是直到现在,知乎粉丝数超过一万的大V只有不到五千人,占总数的0.1%不到,而其中真正有能力变现的估计又不到十分之一,或许他们就是大家口中那些“年入百万”的大V。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请问在哪一个拥有百万级从业者的行业中,那些综合实力排在前0.01%的人,会拿不到几十、上百万的年薪?

3、“十年前你错过了淘宝,七年前你错过了微博,五年前你错过了比特币,现在你还要错过自媒体吗?”

似乎有不少人都是在类似的怂恿下才匆忙入局自媒体,其中大部分折腾了一阵,搞了一个半死不活的公众号后,就开始心灰意冷。

明明以前看文章时那么容易,几分钟就看完,也没觉得有多难写。可一旦要自己动笔,才发现连开篇第一句都无从下手。好不容易熬出了一篇文章,发布出来后却又石沉大海一般,之后不管再怎么努力,文章的浏览数始终无法突破三位数。

这是我身边一个经营个人公众号小半年的朋友对我发的一段牢骚,而他之所以想开公众号的理由也很有代表性,就是听说咪蒙写一篇软广就有超过四十万的广告费,所以觉得“不就是写作文吗,有什么难的,我也可以。”

自媒体的文章和学校里我们写的作文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可以单独出一篇文章解释并对比一遍。

同时,自媒体运营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迅速实现从小白到大神的转变,甚至说很多人根本就不适合搞这个领域,正如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去学数学一样。

4、一个合格的自媒体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

我总结出三条要素——

第一,提高情商,但要懂得装傻

实例详见咪蒙,当然现在看不到了。你觉得在南方系纸媒有十年编辑经验,曾写出奇文《好疼的金圣叹》的一个人,真的满脑子只有——

“约会女生该不该埋单?”

“不将房子签上老婆名的男人该不该嫁?”

“该不该让实习生为自己拿外卖?”

适当降低自己的水平,但要全面照顾自己读者的情绪,写出他们想看的文章。

多数人更在乎别人是否能理解自己,而那些能洞察到别人的情绪和需求,并迅速转化立场、深入理解,并让对方产生共鸣的人,十分难得。

第二,适当自负,但要避免自嗨

面对生活,需要自信。面对互联网,你需要适当的自负。

因为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不同的信息和思想,对一件事往往有好几种不同的思考。以知乎为例,一个热门提问往往有十多个千赞的答案,而其中不乏从不同角度解读、观点冲突、甚至直接撕逼的内容,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要明白,写内容的目的不是为了分辨对错,因为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你最大的卖点,就是对某件事的独特观点,以及它能给读者带来的启发。

没有适当自负性格、觉得“老子才是对的”的人,很难在混乱的信息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

但同时,那种太过自以为是,处处diss别人,甚至diss读者的习惯性自嗨者,不是喷子,就是傻X。

第三,迎合市场,但要保持底线

前面两点我讲的都是说做自媒体必须要了解读者需求,并努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才能给他们一个持续关注你的理由。

而在追求变现的时候,面对自己的甲方,也应是这个态度。

但就我个人而言,有些事即使得罪甲方,即使会让用户不悦,但自己还是需要去坚持,因为它是做人的一种底线。

在和一些自媒体人的交流中,有一种普遍的道德底线共识是:不碰医疗产品和现金贷产品。

因为前者可能会耽误患者病情,后者则可能会毁了年轻人的青春。

而当年魏则西病故后,那些顶风为某公司洗地的大V们,大多到现在还没恢复元气。

不止是自媒体人,底线其实是每个人头顶上栓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绳索,切勿轻易逾越。

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自媒体,那些能通过自媒体迅速逆袭的人也只是那些有天赋的少数人。

但是身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却应该去尽量结交搞互联网运营的朋友,并向他们学习一些常见的运营套路和陷阱。

一方面可以开拓思维,并作为高效处理工作和生活事务的技能储备;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警惕,在面对各种“收智商税”行为时能有自己的辨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