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用文字来交谈,不像面对面说话,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来辅助我们表达。

不论你有多么充沛的情感、多么绝妙的想法,如果不能通过结构的编排、措辞的选择,准确传达出来,读者就没法正确理解你的意图、感知你的情绪,导致沟通失败。

所以我一直强调,文章的逻辑性比文采修辞更重要。语言平淡,别人就算无感,但还是能明白你的意思。思维混乱,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真是一脸蒙啊。

因此,在编辑发送信息之前,要充分考虑如何降低沟通成本。多从读者角度去构思文章的结构和措辞,才能减少认知偏差。

下面是我总结的写作时容易出现的几个逻辑误区,初学者要格外注意。

2.jpg

1

误区一:使用模糊或多义的语言

假设你要去参加一个饭局,给组织者发短信询问时间和地址,得到的回复是:“本周五晚在簋街附近。”你会满意吗?

你肯定会想:拜托老兄,能不能说得清楚一点儿,到底是几点见面?具体哪个餐厅?若挨到见面当天还没收到更明确的信息,你一定会追个短信或电话过去,问清楚了才能安排好出行。

这就是表达模糊、信息传递不准确给人带来的困扰。如果活动组织者在简短回复后加个说明,如“具体情况周四下班前再联系”,这样人家心里就有数了,知道时间地点待定,不会干着急。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走路时不小心把脚崴了,坐在路边起不来,需要找人帮忙。马路上行人来来往往,根本没人注意到你,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冲着人群喊:“有没有人愿意帮我一下?”也许不少人会回头看一眼,但也就这样了,谁知道你想干吗。

如果你换种说法:“那位穿黑色运动服、戴眼镜的先生,能不能过来扶我一把?”

相信我,被点名的那位十有八九会伸出援手。因为你的请求对象很明确,指令也很具体,就算对方还没想好是否要帮你,至少也会走过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这就为你赢得了沟通解释的机会。

由此可见,沟通要有效率,就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句,让别人“猜谜”。写作时,也要注意措辞的准确、表达的严谨,不要含混不清,让人云里雾里;也不要使用多义词、双关语,那样容易引起歧义。

写作时表达要明确,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简单的事情说完整。

除非是写研究报告,我们分析事物,没有必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复杂的事情要简单说,简单的事情则要注意有没有遗漏,是否说完整了。

每个人都有认知盲点,一件事你觉得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你觉得很好理解,也许恰好就有读者不知道、理解不了。

所以该介绍背景情况的,最好不要用“想必大家都知道……”一笔带过;提到某些概念或原则,哪怕你觉得是常识,三言两语解释一下会更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读者能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第二,  慎用双重否定。

汉语中的双重否定,比如,“没有一个人不说她很优秀”,“我不是不想去”, “你可千万别不来啊”有表达肯定、强化语气等功能,但也容易造成困扰,因为表面上听起来是否定,其实是表达肯定的意思,理解起来有点儿绕。

对逻辑论证来说,最重要的是清晰,而当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夹杂在一起时,很容易产生混淆。为了避免歧义,写文章时最好直接表达本意。

比如,“我非常想去”,“你一定要来啊!”是不是干脆利落多了?

“没有一个人不说她很优秀” ,“所有人都说她很优秀”,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前一句比较适合口头表达,可配合语气来表明强调的意思;后一句则适合书面表达,意思更明确清晰。

1.jpg

2

误区二:抛出观点,却没有让人信服的推演

我们写文章,总是带着各自的观点和立场。先不说观点的高下对错,首先你要能够自圆其说,否则就是信口开河。

而一些“自嗨”型的写作,列了一堆观点,却不去证明为什么自己说得对,读者只能被动接受你抛给他们的结论,看不到你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有点儿简单粗暴了。

要增加观点的可信度,就要沉得住气,训练思维的严谨。

第一,确认事实,推敲观点。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推理论证的过程错综复杂,但本质上,每个论证都由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组成:一个“前提”,一个“结论”。

“前提”属于支持性命题,它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它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所接受。

第二,克制情绪,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分析某件事,我们要充分调研。评价某个人,我们也要注意克制情绪,不要轻易做道德判断,更不要把当事人或周围人的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来传播。

人是复杂而情绪化的。当写作者被某种情绪主宰,理性思维就会退到一边,容易头脑发热,显得语无伦次,或做出错误判断。

因此,写作时最好就事论事,让读者自己得出评判,而不要动辄上升到道德层面去给别人贴标签。

3.jpg

3

误区三:迷信专家观点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霍金曾就人工智能做出一个预测:人类文明将会被人工智能终结。

听起来有道理,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霍金对于人工智能的预言是正确的,继而将他的相关言论作为重要论据,写进关于人工智能的述评文章里面?答案是否定的。

他虽然学术威望高、社会知名度大,但并不意味着他对其他领域专业问题的意见观点就是正确的。

我们写文章,尤其在写行业分析类文章时,难免会引用专家观点。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专家,都只是某一个领域的权威,离开了其所擅长的领域,他的观点可以参考,但专业上的可信度要打个问号。

比如,某企业为了强调自己的产品使用了某种新成分,会花钱请一些“专家”在行业内外的媒体上发表文章,表明该成分如何安全有效,但对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则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

这虽然是极端个案,但消费者若听信这种被收买了的“专家意见”,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可见,面对来自不同渠道、不同专家的言论,我们要注意分析鉴别,不要迷信专家意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分辨,专家是否在其专业范围内、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内发言。

2.听取专家意见时,至少请教三位以上,留意那些有争议的观点。

3.说理论述以所有专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性观点为基础,对有分歧的部分,一定要注明并如实呈现正反两方的意见,而不要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