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强调能力,认为能力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能力呢?

就是激情,速度,做一件事的思维,结果,综合能力。

当时觉得自己比很多工作几年的同事更有做事的方法。刚毕业的时候,我负责维护上千人的作者群体,一个人对接半个中国的出版社,读书文化媒体,KOL。

升职之后,一个人独立负责知名影视项目的战略传播工作,行业大会的统筹工作。那些没有激情,做事拖拖拉拉,天天家长里短的同事,对他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和同情心。

当时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一直觉得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思维,效率和结果。

2015年我开始写职场文章,陆陆续续有各色的读者留言说:他们的上司没什么能力,很多事情也不懂,也没有领导力和责任心。不配做领导。急于取而代之。

虽然我的每任上司都是我的恩师,但是当时我理解读者抱怨的,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占据了主要的决策岗位的郁闷。

2018年,我经历了三家公司,到出书,到创业的过程中,我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就能力和阅历这个问题上,我开始觉得阅历比能力更重要。

阅历是硬性的时间积累,一个努力的人,时间是核心竞争力。比如说你和一个人同样努力,但他比你年长10年,他还是很努力,这10年的积累,阅历就是差距的鸿沟。

1.jpg

所以很多事情上,人要客观承认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阅历,经历越多确实是带来的眼界就越开阔。这种眼界所带来的收益在把一个人变得更加沉稳。

回到说领导没有能力却身居高位的问题吧:

曾经有一位短暂带我的上司,我当时很不喜欢他,总是质疑他。因为这个人没有激情,做事不温不火。

他当时大概比我大5岁,从传统的传媒公司转型,我年轻气盛的时候经常质疑他没有互联网思维,当时也觉得他不善于管理,很多事情他都不懂,需要我们去解决。但也不给我们任何意见,不教我们。

但是等到我今天,真的经历了做公司,招人,带团队这些事情。反过来想,我觉得他是非常适合做中层管理者的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管理者,我对曾经的误解深表歉意。

因为一个大企业的中层,已经开始负责分配任务,统筹管理,这个时候凡是事必躬亲就会影响团队的效率,他的职业本身就不在于亲自去做执行,而是对于人的能力的把控,分配工作给人去做,督促大家去工作。

必须不能亲自去教,因为一对一教会影响效率,必须让员工自己学习,发挥创造力,才能自主被锻炼出来。

他必须是个不温不火的人,如果脾气爆裂的中层会引发很多企业矛盾,不利于团队和谐。

因为阅历,身份的转变。我对领导是否有能力这个事情本质认知上发生了改变,我们只是因为没有看到他们努力的过程,没有想到组织对于每个人的需要,所以当时才会照着自己的标准去判定什么是有能力的,什么是没有能力的。

而他当时早已经因为自己的阅历已经知道了这些,所以他能够谨遵这些规律成为一个被企业需要的管理者。

阅历比我们单纯定义的能力更重要,那些不温不火或许看上去不那么有斗志的人,或许已经把年轻气盛沉淀成一种更为深沉的能力和行事层面的沉着。

阅历是什么?是人经历了什么,沉淀了什么。

2.jpg

很多人问我从大公司辞职后不后悔,我不后悔,很多人问我开始创业后不后悔,我不后悔。因为这些阅历帮我变得更加开阔了。

如果说早年,我是一个畏惧的,恐慌的,容易被人欺骗和说服的。那么这些年我更加有自己的思考,做事更深入了。

接下来我说说,我现在的阅历里,几点认知的变化:

1

别轻易相信那些假的光环

我过去在企业里经常听到xx90后,副总裁,年薪几十万。xx某某大厂海外部经理。

听起来光鲜亮丽,内心总是有一种不甘和嫉妒。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才升职成经理,就是在企业里浪费时间。

等我研究明白我才发现。这些光环都是虚名。xx90后副总裁,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注册一个公司就是CEO,随随便便就可以给一个副总裁,总监。这样的人,和那些大公司里非常努力,突破层层限制升职加薪的人,能力和实力上都是没有办法去比较的。

那些突破层层门槛,不停积累,升职的人。和所谓不是螺丝钉的创业公司的人相比到底哪一个更有含金量?

这些年人们骂大公司,骂螺丝钉,搞的大公司的人很自卑。

但却从来没有想过,骂大公司的是为了招人的小公司。那些大公司有层层筛选,限制你年少得志的规则,在帮助你积累更真实的能力。

别被光环欺骗。专注于自身想要的真正积累,积累会比光环更容易爆发,光环会限制人成长。

当然,如果我未曾有独立运营公司的经验,也不会有这样的理解和感受。不会如此独立地不被诱惑。

2

再权威的人,职业履历不同,

建议不值得采纳

我多次说,你只有听你最想成为的那种人说的建议就可以了。现在我加一个限制,那就是,你只需要听和你理想的职业履历一致,你又很想成为的人的话就可以了。

有很多人,他们有钱,他们有地位,有自己的大道理,但是,他们的意见没有什么价值。和你这个人匹配不上。复制他们的经验,没有地方粘贴。

3.jpg

举个例子,就是某位朋友也很厉害,靠自己写书做培训一年也能赚个500w。我很佩服他。但是他的方法我就不适用。

他是国企出身,他有很多思维不是我不理解,是不想理解,因为不想成为和他做一样工作的人。虽然他有钱。

有很多人,他们的职业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所以他们说的不一定对。

就像我早年去请教一个记者,可能是她个性使然,对我一顿教育,什么大公司都有职业病,离开大公司什么都不是,平台的本事和自己的本事分开,资源没有用之类的。

我当时真的非常无语,因为他把别人想的太低级了。她说的那些错误,其实我都是不会犯的。

看上去再权威的人,和你职业履历不同,不具备你想要的开阔视野,他们的建议都不足以完全相信。可以适当的听取一部分。

3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别妄自菲薄,制造自我压力

很多事情,只要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是一定可以解决的。

但是大部分人是选择了焦虑。无从下手。

这点无可避免。我的2018年,很焦虑,很唏嘘浪费了一些时间。

我后来仔细分析的时候发现,为什么不能沉着冷静地缓解焦虑,因为很多客观因素你不知道如何解决,你就必须非常焦虑。不是说你想冷静就可以冷静的。

4.jpg

比如说现金流断了,这个事情就是客观存在,解决不了就是闹心。这种压力就不是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压力过大的时候,人是消耗自我的。

所以想要不焦虑需要给自己营造一个客观的稳定的环境。

比如我解决了这个现金流的问题之后,就可以冷静思考,这个事情可以怎么解决。已经有多少人成功解决了,才有心情深入研究。

所以给很多读者一个建议,想要不焦虑,需要的是先营造短期的一个轻压力的环境。 环境不到位,想不焦虑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我之前采访过的一位创业者,他说: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就是先后攒钱了10w块钱。让自己不用为生计发愁。踏实做事。如果有了生计的威胁就没有办法踏实做事了。

先保证基本环境的稳定,再去解决问题。人分为四步:温饱,安全,理想,爱

先解决温饱,再解决后续的内容。但是很多处在温饱阶段的人因为自尊心的原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阶段的人。

文章的最后,写一句话送给读者,这是我从未有过如此感受的几句话:

1 阅历价值大于所谓的能力,我们要尊重阅历本身。

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