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哥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35天

昨天,写了篇《归类知识,你要把自己当成图书管理员》的文章,我分享到了一个微信群,随后,由人提出了相应的质疑。

碎片化的知识,可以很快接触到知识内核,但是碎片化的知识,很难还原成一个知识体系。就好比你用锤子敲碎了一个坚硬的椰子,肠道了一点椰子肉一样,但你很难拼接还原这个椰子,更不要说用这个椰子去创造一袋洗衣液了。

针对以上疑问,我思索了自己的三个观点:

1、系统可以升级,知识系统也是一样

2、系统知识,是从碎片知识演变而来

3、系统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复杂问题

观点一:系统可以升级,知识系统也是一样

不同阶段的人,由于各种生活阅历和不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观。

举个例子,就像小学生一样。

在这个阶段,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会形成一个类似,小学生知识系统,这是这一时期最牛逼的知识系统。

经过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原来的小学生知识系统,也在慢慢的扩张,变成了大学生知识系统。

因此,人处在不同阶段时,可以生成不同的知识系统,但这个知识系统可以升级成大的知识系统。

股神巴菲特,有一个很牛逼的思想:只做安全圈以内的事。

什么意思呢?

简而言之是,只做自己有把握,且看的懂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看不懂的事情,巴菲特就不去做了呢?

显然不是...

所谓的安全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学习扩大安全圈的范围。

这里面的学习,都是从平时的实战经验、看书、或者听课总结而来。

观点二:系统知识,是从碎片知识演变而来

前端时间,有一本书在业内很火,它的名字叫做《流量池》。

它的作者是杨飞,大神级的人物,《流量池》这本书,正是他的系统知识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杨飞,能创造出这么牛逼的理论来呢?

多数在于,他实战经验汇聚而成,在加上不断的学习,提炼,升华,最终形成了最后的系统理论出来。

这就是昨天文章说的,归类知识最大的威力所在。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木桶,用勺子装水一样

第一勺子装进去,感觉不到有水填充,然后在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直到第100次,200次的时候,木桶里面的水明显就变会成这样。

因此,碎片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是同样的方式。往同一属性的木桶中,不断的装入碎片知识。

当达到200多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升级成系统知识了。

反之,如果没有平时用勺子摇水,又哪来满水的木桶?

把众多渠道的获得的同属性知识,放入一个容器中,到达一定时候,就成了庞大的体系,后面在加之整理。

观点三:系统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复杂问题

在知识管理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简单介绍了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在一个领域中,想成为专家,那基本的条件是,能解答该领域所有的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你能解答一个领域的100个问题,你已经超越了该领域90%的人,而剩下的10%就需要跨界去寻找。

一个碎片知识能解决一个问题,那么100个碎片知识能解决100个问题,随后我们在把这100个问题,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逻辑来整理排列,是不是就能形成一套系统知识来了呢?

这一点,非常符合道德经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按照这种方式,建立知识的知识系统,可能会存在系统运行机制不同,但最终实现的解决相同。

如手机的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都能让微信正常运行起来。

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最终的结果就是解决某一领域复杂的问题,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