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感叹过,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

有小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工作占据了自己太多时间,没有精力去学习、锻炼和提升自己,怎么办?”

通常我们会在手机安装一大堆“时间管理”的App,比如“番茄钟”“Anydo”“ATrack”等等这些追踪任务和时间的软件。

多么希望通过节约时间,让每天多出三四个小时啊。

但这种“节约时间”的方式,一定也让你感觉精疲力尽。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关于“时间”的超级脑洞,才恍然大悟,此前我所有“时间管理”方式,真是弱爆了。 

01、先开个脑洞

这个超级脑洞来自一部你看过的科幻电影,《降临》。它改编至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我必须先给你讲故事情节,才能说明白这个“脑洞”究竟是什么:

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全球各地突然降临了12艘外星飞船,这些UFO非常奇怪,也不主动和人类打招呼,就一直悬浮在空中。

军方主动去接触,去发现根本听不懂外星人的语言,于是邀请语言学家露易丝(女主角)前去。露易丝和另外几位科学家人爬上外星飞船,见到了身体长得像水桶,有七只脚的外星人,人类叫他们“七肢桶”。

结果,一聊才发现,外星人的语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主要指:地球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时间顺序的,这个叫语序。

比如“我吃饭”是一个主谓宾顺序,英语也一样。日本人的语序是“我饭吃”,动词在最后面,不过都是有语序的。

而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是去语序化的,“我”“吃”“饭”这些词是一口气噗噜噗噜发出来的。无论再长的表达,比如让七肢桶读完《莎士比亚》全集,它也会噗噜噗噜一口气就说完。

为什么会这样?

在这里,女主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外星人是在“非线性时间”中生活。这就是我今天要给你分享的超级脑洞!

我们都知道,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基于“线性时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是从a点到b点的过程。

而外星人是处于“非线性”时间中,所有事情他们同时处理完。他们没有过去和未来,人类所谓的未来,他们也可以完全看到。

微信截图_20190407175812.png

这就好比我们吃汉堡,是按时间顺序把面包,火腿,芝士一样一样慢慢吃的;而外星人吃汉堡,则是一口咬掉。

换句话说,人类,更注重生命的长度;而外星人,则注重生命的宽度。

故事的结局,女主因为掌握了外星人语言,也获得了理解“非线性时间”的能力。

她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她会和一个物理学家结婚,会有一个女儿;丈夫最终会有外遇,从而离开她;女儿25岁的时候,也会死于一场滑雪事故,她也能知道自己的学术会遭遇挫折。

总之,女主“一生的故事”永远只发生在当下,她需要在“信息全透明”情况下保持决策。

所谓“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吧。

02、与其争分夺秒,不如增加时间的厚度

这个脑洞够大吧!

此前所谓人生苦短,因为你都是局限在“线性时间”内。

但外星人七肢桶却告诉我们一个思路:“你,不妨生活在‘非线性时间’中。”

你可能觉得,“非线性时间”,这完全就是科幻啊。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人类已经把它局部变成了现实。

举个例子:

30年前,你家书桌上放着奔腾458电脑,打开一张图片需要1分钟,下载一首歌需要5分钟,安装一个软件需要40分钟。因为带宽和算力有限,电脑只能一件一件做事,总共过程需要46分钟。

但是今天,你的手机却能在10秒内,同时打开图片、下一首歌和安装软件。

相对46分钟的线性时间,这三件是完全就是在非线性时间完成。

微信截图_20190407175821.png

当然,计算机很好理解,那么人类自身呢?

其实也同样如此,再举个例子:

读书那会儿我们练琴,老师讲到一定要练习识谱即弹这项技能,也就是边看谱子边弹。

这项技能非常挑战大脑,所以需要刻意练习,但是有很多同学就是不去练习。

最终导致,可以识谱即弹的人,经常30分钟内就可以搞定一首比较难的新乐曲,有其它人可能需要3天。

所以,没事儿节约什么时间啊?不如拿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处理信息带宽。

我认识很多人都非常热衷学习,每天挤各种时间出来学习,还是很焦虑。

他们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缺少时间,而是信息利用率太低,一年读100多本书,买了得到三四十个专栏,天天在社群中打卡,结果几乎也记不住什么。

与其争分夺秒,不如提升每一秒的厚度。 

03、大脑的计算原理

So,如何提高你每一秒钟的时间厚度呢?

其实,就是指你每一秒能够处理的信息的总负荷。

我们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其实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你的信息处理超负荷了。

比如你马上闭上眼5分钟,听听自己呼吸,你就会感觉时间很慢。因为你屏蔽掉了大多信息(主要是视神经信号),你会感觉时间充盈。

但如果你的总经理让你5分钟后到办公室找他,手里又接了个VIP客户投诉,老婆要发微信来说孩子突然发烧了。这个信息密度就超大,时间就会感觉很少。

所以核心是,你应该去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极限。

如何做到呢?你得搞清楚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常说大脑是用来思考,这不完全对,思考只是信息处理的其中一种方式。

你一定看过《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指“潜意识”的自动运算部分,比如2+3=5,你大脑自动就反应出来了。

系统2是指“意识”的思考运算部分,比如232*456,你就需要动用思考部分了。

但所谓的系统1,其实是大脑中的“系统模块”。而“系统模块”又是需要系统2的不断刻意练习,才能组合而成的。

我们真正能够感知时间的存在,无非是系统2的排序而已。

比如学过驾校你就知道,刚刚走进教练车时,你唯唯诺诺去掌握“挂挡、加速、转向”各个技巧。新学员总会聚精会神去开车,因为每一个技巧都会启动系统2的慢思考。

成为老鸟后,“挂挡、加速、转向”等所有技巧就会打包成为了你大脑中一个“系统模块”,它就转化成了系统1,你很难感知时间在这个模块中存在。所以你开车时和旁边人说话,或者听个音频课程,都没问题。

人类是怎么思考的?通常是把当下的这件事或物,与大脑中的“系统模块”进行对接。

举个例子:

你去参加一次面试,桌上放了一个第一代iPod。面试官对你说,请自由描述这个产品。最终你会发现,不同人所展示的“系统模块”是完全不一样的。

头脑空空的人(图左),可能只会说,这是个跨时代的mp3产品。

而“系统模块”很多的人(图右),可以讲“商业模式””创新网络““音乐市场发展”“乔布斯的改革”“广告营销”等等方面。

微信截图_20190407175830.png

对于一件事物(iPod)的信息处理上限,完全取决于你的“系统模块”的多少。

大脑中的“系统模块”越多,你的信息带宽和大脑的算力就越强,你分析、理解和感知事物的能力就越强。这也意味着你的时间宽度就越宽。 

04、如何增加“系统模块”

那么,如何增加“系统模块”呢?这当然就是指“学习”这件事。

不过,此前我们更多是靠“堆积线性时间”这种笨方法去学习。而知道了“非线性时间”这个概念后,你应该换个策略了。

举个例子:

社群中有一位伙伴,在一家传统企业待了8年,此时非常想跳出来,重新开启职业规划,但她面临着“出来后没有安全感”的恐惧、“没有过硬的技能”的无奈、“不知道职业去向哪里”的迷茫。

为什么“职业规划”这件事这么难,就是因为它需要很多“系统模块”。

比如针对恐惧,可能需要知道“心理边界”这个模块;针对技能,可能需要“技能迁移”、“价值网络”等等模块;针对迷茫,可能需要“点线面体”这样的定位分析工具。

等自己一个人去探索并搞定这些模块,黄花菜都凉了。

我们从小就熟悉一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学习就是这样。但这却让我们极大浪费了自己的信息带宽。

最好的方式,是你在需要时,能从一个系统(类似《黑客帝国》中的Matrix)中自动调取各种模块。

这个系统,就是我们刚刚成立的知识外脑组织,“超脑”需要完成的使命。

这不是科幻,它已经到来。

阿西莫夫在《永恒的终结》中,说过一段话: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哪怕是最粗浅的了解,他也会因为这个了解而做出一些举动,从而改变自己的未来。

我们认为自己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无非是在信息不完备时作出的判断。

博尔赫斯曾说,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未来。

但如果你原本可以去到很多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