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想法比保守的想法更有可能实现。即使是那些发现有错误或不可实现的,也仅仅意味着目前无法实现。
TRIZ创新算法专门论述了算法与人的关系,并强调了心理惯性对创新创造的重大阻碍。做好创新创造,必须认识到三大心理惯性的危害,找到破解这些危害的方法。
一、克服三大心理惯性
TRIZ创新算法中多次提到“创新是需要勇气的”,这是由创新本身就是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的本质所决定的。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工艺、流程、管理等创新,都会面临着保守与扩张的两类惯性的竞争。保守的倾向,由自我保护、自我夸耀和节省能量的本能构成;扩张的倾向,由探索、喜欢新奇与冒险的本能构成。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处在舒适的保守区域。因此,是否敢于突破传统的界限,敢于质疑,就成了能否克服心理惯性的标志之一。
具有“不敢质疑”心理惯性的人把“这是常识,这是规矩,从来如此,就是这样”当作借口。创新创造之人要敢于质疑,拆掉思维里的墙。一是质疑周围的一切,二是质疑自己。
为了更好地质疑,你必须有能力去打破常规,告诉自己“这件事不必按照这种方式来做”。同时,判断你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偏见的方式之一,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
“如果我接受了所有的规则,那么我哪里也去不了。”“零经验”的初学者总是有着最与众不同的视角,外行和不专业反而让他们拥有新的思维:愿意去尝试任何事。他们不知道事情“应该”是怎样做的,也尚未形成一个既定的工作模式,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所有平庸的借口都是“这不可能”。但是,发明家必须把“不可能”这个词踩在脚下,并暂时忘却它。“不可能”的出现,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因此就会说这一般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必须假定这是可以做到的——只是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如何去做。
根里奇在创新算法中指出:在技术进化中有两个方向——进化(在同一个等级)和革命(即从一个等级转变到另外一个等级)。整个进化过程犹如一条有很多次拐弯的复杂的线。一个狭窄领域的专家,只能清楚地看到一部分线的方向,认为未来就是这些线的最后那一段的延伸。
由于这些专家了解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因此他们把尚未解决的问题看成一堵墙,他们的思维延伸线就消失在这堵墙里。然而技术进化的辩证法就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用革命性的变通方法来解决——原则上就是采用新的技术手段。由于没有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因此这些专家认为,那些用行业内已知的任何方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确实无法解决了。
理论上讲,只要不害怕“不可能”一词,所有这些做起来都很简单。但在实践中,信心是通过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不断积累起来的。
在从事专业领域创新的员工当中,通常容易形成一种行话(即专业术语)的氛围,这种氛围甚至让不是这个圈子的人根本没法沟通与交流。使用专业术语,一是专业交流需要,二是身份认同需要。但是,过度使用以彰显能力或认同身份为目的的专业术语,恰恰成了妨碍创新的第三个心理障碍。
很多时候,问题最初是用大家都知道的术语描述的。但是,这些词汇不是中性的,它们保留了自己的内涵。技术术语固有的惯性,是由思维过程的惯性决定的。发明家“用术语思考”,即使他看不见这些术语,为了某种技术思路而创造的专业术语,还是会把他推向某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常常属于以前已知的技术思路,从而悄悄地把思维引向与新想法相反的方向。只有为这些旧的词汇或其组合赋予新的含义之后,真正的发明才会出现。
一个发明家要想通过简便的渠道来引导思路的话,就必须考虑术语的倾向性,必须对创新算法的所有阶段都进行控制,力求每一步的描述必须简单,必须用通用词汇代替行业“黑话”,在整个过程中防止特殊术语的“渗出”。
二、培养疯狂的幻想力
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见图),人的思路会遵循从很多个别的事实(E)得到的某个方向(α),这个方向揭示了这些事实共同具有的特殊性(O),下一步,我们必须确定共性(B),或者说,是要形成法则、理论等等。
从(E)转变到(O)不应该有任何困难;但是进一步从(O)到(B)就存在心理障碍。这需要一个能让我们克服障碍(这堵墙)的跳板(λ)。常常是偶然出现的某个联想成为了这个跳板,而这个联想就出现在思路线(α)和另一条思路线(β)相交的地方。科幻作品作为β思路线,有着很好的效果。
幻想在任何创造性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已经成为教科书中的格言,在科学技术中也一样。迄今为止,在培育幻想能力方面,唯一普遍的并在实践中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科幻文学。
由表可见,“只要能想到,就有人能实现。”科学幻想的百年历史已经证实:大胆的想法比保守的想法更有可能实现。即使是那些发现有错误或不可实现的,也仅仅意味着目前无法实现。
在科学幻想中,大多数人被自己的无知所束缚。但是,请不要害怕无知。无知很自然,创意来自你并不熟悉的领域。把对的事情放在错的地方,犹如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那样,把两种不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创造出超现实的形象,创意就是这样来的。
疯狂地阅读科幻小说,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才会令疯狂的想法层出不穷。企业创新中,针对某个问题往往需要想出100个点子,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因为,100个点子里面,前40个点子非常直观,中间40个会有些离奇且不寻常,最后的20个会非常离奇甚至有些超现实——它们把想法的边界推到了未曾到过的地方。
三、持续练习破解惯性
创造力是个体与文化、环境、制度等一起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又受个人动机、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的驱使。在既定的文化、环境和制度背景下,为让阅读科幻作品的威力实实在在地发挥出来,个体还需要持续地练习动机、知识、思维和情绪四方面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惯性。
不管是问题导向还是兴趣导向的创新,能够最终敢于质疑、向传统不可能发起挑战、走出术语怪圈并大胆实施快速迭代,都源于人类最深沉的三大动机——利他主义、英雄主义和探索发现。一切以摆脱贫困、争气展才等为动机的创新创造,最后都会面临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动力不足而放弃继续创新创造的问题。
因此,学习福特、宜家家居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乔布斯改变世界的英雄主义,马斯克对无限深广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索发现,升华创新创造动机,并持续加以提醒修炼,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惯性。
创新心理障碍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由于读书不够、与他人交流不够、与客户沟通不够、他业借鉴不够、思考不够等等。而根源上是因为我们对智能的理解和应用都不够全面,往往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更谈不上各大智能之间互联互动。
强化八大智能观,需要深刻认识语言、逻辑-数理、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这八大智能彼此渗透,互为基础、互相影响。“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到的所有问题都是钉子”,但是,如果你有八种工具和知识积累,那么你的解决方案就会更加丰富多样且快速有效。
思维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自由驾驭问题。但是,思维只有在环境刺激中才会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出来。所有的创新思维方式都是为了打破常规,都是挑战传统。既然熟知的并非真知的,那么不妨故意去想错,或者计划更多的意外。
创意人对意外不会恼羞成怒,反而会被意外所吸引。如果有些事情出“错”了,他们会在“错”中找“对”。很多企业通过对过道、走廊、办公和休息空间的重新设计,刻意培养偶遇、偶然文化和环境。因为,连续的临时、随机、偶然的相遇和开会,更能碰撞出创意。
持续练习还需要有效情绪配合。对于创新创造来说,宁静平和或者积极愉快的情绪,都是有效情绪。乔布斯在偌大的空房子里只放一盏落地灯,放空自我达到纯粹而没有偏见的“婴儿状态”,灵感就会不期而至。
不管是“霍桑试验”,还是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理论,都强调积极和愉快的情绪会产生更高效、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只有时刻想着“把事情干倒”,而不是“把别人干倒”的人,才会更加容易达到有效情绪状态。
文章来源: 黑市|灰产圈|黑产圈|一本黑|黑市商学院
共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