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影响了他往后的人生。

在被动思维、受害者思维、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中,你属于哪一种?

作家李尚龙发过一条微博说:

人家埋头学习,你围观评论;

人家专注自强,你在意自尊;

人家看书,你看热闹;

人家欣赏他人优点,你嘲笑别人不足。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从思维和格局这么一点点的拉开的。

很有同感。毕业这些年,身边同学有发展得特别好的,有一成不变的,但也有越过越不好的。

他们未必就比其他人更笨、更懒,或是能力更差,有些人甚至很努力,但就是无法获得长足进步。

真实生活,正如古典所说:我们的人生,受一种自己选择的心智模式主导,只有拆掉这个模式,才能改变命运。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影响了他往后的人生。

微信截图_20190507213225.png

1、被动思维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个热搜是:“想谈恋爱却不主动的人”。

有网友总结说:

“嘴上总嚷嚷着找个对象,却从不主动勾搭。没有特别喜欢的人,也懒得接受别人的追求。

说不上宁缺毋滥,但也不愿委屈将就。有时候觉得单身挺好,又常常羡慕别人成双成对。”

想到了让广大网友操碎了心的吴昕,就曾经在采访中坦言,她单身多年的原因,其实不是她过度“宅”,而是因为她在爱情里太被动。

生活中,这样习惯被动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我的前同事笑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动思维的人。

当初,她时常感慨,父母每天催婚催得急,让她既心烦又自责。

其实,笑笑长得不差,性格温柔,本科毕业,有稳定工作,本不该难找对象,但她就是硬生生地把自己拖到了近35岁。

还记得,有个同事给笑笑介绍了一个对象,让两人互加微信,最后却连面都没见就不了了之了。

同事不解,问后得知,笑笑加了微信后,从没主动和对方聊过天,即使聊天,也永远都是对方问什么答什么,再无二话。

这种情况下,对方自然认为笑笑对他没兴趣,也就断了联系。

同事很气愤,觉得笑笑没看上人家却不早说,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感情。

事后,我有私下问笑笑,是不是不满意对方,碍于同事的面子,才加了微信。

谁知笑笑却说,她挺喜欢那个男生的,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对方就不再跟她联系了。

我听完只觉无奈,笑笑的被动思维,真的害惨了她。

工作中,笑笑也是一贯如此,领导安排什么做什么,从不主动表态,害怕做决定,所以工作多年,还做着跟刚毕业的我差不多的工作。

生活中,笑笑则是习惯于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安排。

抱有被动思维的人,总是习惯承受:世界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

这种思维习惯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使人陷入困境。

职场上,总是被动成长,没有主动规划的能力,让一个人缺乏存在感,很难获得升职加薪。

生活中,则很容易给人一种没主见、没担当的印象,难有话语权。

与此相反的是,主动型思维的人,是会自己寻求突破的:只要是我需要的,我都会去争取。

作家梁爽描述过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一个情节:

刚毕业的安妮去面试时尚女魔头米兰达的助理时,场面被动到难堪。

她没看过米兰达公司出品的杂志,直到面试当天才知道米兰达,对时尚既没追求也没见解。

安妮化被动为主动,总共分了2步:

一是介绍自己的长处,比如自己曾是西北日报的主编,获得全国大学记者竞赛的第一名,揭露了校工团的不法剥削。

二是面对米兰达的不为所动,豁出去说“在你看来我不适合这里,不够苗条漂亮,不懂时尚,但我很聪明,学得很快”。

结果争取到米兰达助理的职位。

你看,被动思维的人在等待机会时,主动思维的人已经开始为自己创造机会了。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被不断拉开的。

微信截图_20190507213234.png

2、受害者思维

在《拆掉思维的墙》里面,古典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20年以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困潦倒。

记者分别采访他们,为什么能过上今天的生活?

他们回答都是一样的:“没办法,谁让我摊上一个这样的父亲呢?”

表面来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说,心态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两个人心态却完全不一样呢?

古典指出,这主要因为兄弟二人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成功者具有掌控者模式,认为一个人幸福,自己负主要责任,父亲是辅助的,父亲不如人,我想和别人一样好,就要更加努力。

而失败者则处于受害者模式,喜欢把原因归于外界,认为幸福主要依靠老爸提供,所以自己过得不幸,都是因为爸爸不好。

这类具有受害者思维的人,认为外界掌控了他们的生命,他们过得不好,都是别人造成的。

学无所成,怪学校没管好;

考试不及格,怪老师没教好;

就业困难,怪社会;

买不起房,怪社会,怪父母没本事.......

总之,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事都要怪罪他人,内心深处把自己当成弱势群体。

而且,一旦遇到问题,更愿意通过无休止地抱怨,来博取他人的认可,而非主动去改变自己的处境。

习惯受害者思维的人,或许可以获得他人一时的同情与抚慰,但不可能长久。

而且,习惯把自己打造成弱者,会让人处于长期的负性情绪中,最终对自己造成伤害。

可以说,“受害者思维”是毫无益处的。与其当个“祥林嫂”,不如积极做出改变。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人傻、腿不方便,本是十足的“受害者”。

但无论是阿甘妈妈,还是阿甘自己,从来没有以受害者的身份,去抱怨生活和命运给他们带来的不公平。

反而认为自己与他人没什么不同,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微信截图_20190507213242.png

3、固定型思维

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

持有固定型思维方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在出生时便设定了的,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能力早已定型,拼命不如认命。

而成长型思维方式则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针对同一话题,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想法。

例如,高考结束有认识的人考上了清华大学。

“他从小就那么聪明,考上也不足为奇。

而且他家庭条件还好,就算不努力也不愁吃穿。

我们普通人除了望尘莫及,感叹自己生在起跑线,而别人生在了终点线之外,还能做什么?”

这是固定型思维的人。

“他会有这么好的成绩,肯定和他的努力分不开。

良好的家庭条件,也只是说明了他家祖辈的努力。

虽然现在的我和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是成长型思维的人。

固定型思维的问题在于,它拒绝了人的一切可能性。

即便是天才,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也会很快遇到瓶颈。

普通人要是再抱有这种思维模式,自然只会越过越差。

微信截图_20190507213249.png

4、富兰克林在他担任美洲大陆议会驻法国公使时,有人问他:

“国人说你们数典忘祖,把老祖宗都丢了,忘了自己是安格鲁——撒克逊人。”

富兰克林答道:“我们自己会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会远比老祖宗所建立的那个好,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守着它不放呢?”

同理,我们的思维,在成年之后,常常趋向于固定且单一,但是困守着错误的思维方式,只会禁锢了你的成长。

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只要会选择、会学习、能行动。

只有主动跳出局限,舍弃不好的思维习惯,才能让你的人生越过越好。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