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就快过去一半了,你有变成那个更好的自己吗?
说到成长和改变,相比于制定宏大的计划,我现在更喜欢具体的行动分享。
毕竟,真正的改变不是立志时的排山倒海,而是每天行动中的细水长流。
今天,我就帮大家总结了4个值得一试的小习惯,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转变思维,快速行动,把「成长」这个宏大的概念,落实到每天的生活里去。
一、「适当拖延」
我们总在说「战胜拖延」,而真实的情况是,当你正在拖延中的时候,「战胜」这个动作根本就无从谈起。
就像那个有名的段子:我买了一本治疗拖延症的书,但因为拖延症,现在还没有翻开第一页。
拖延这个东西就像情绪一样,你越想「战胜」它,它越不听话。但如果你能换个方式,温柔地跟它聊聊天,了解了解它的想法,说不定它就会跟你合作,陪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有时候,学会巧妙地利用拖延,而不是对抗它,反而可以让你的生活更高效。
具体怎么「利用拖延」呢?这里给大家两个小策略。
1. 在容易上瘾的事情上拖延
当你想刷剧、打游戏、购物的时候,不要一想到就马上去做,拖延几分钟去做点别的事情,欲望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这个时候,「拖延」就是一个缓冲地带,让你可以理性思考下自己的行为。
我有段时间逛淘宝成瘾,点开的时候可能只是想查个快递,看到推送页面不知不觉就点进去了,这个也需要那个也想要,连我的室友都说感觉我每天都在取快递。
后来,我再想打开淘宝的时候,就会要求自己先去做点别的事情,比如看几页书,打个电话。
然后就觉得,好像我也并没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买。
现在,我甚至可以几个星期不逛淘宝,节省下了很多时间金钱去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2. 把拖延当成一个任务
当你真的很不想开启一件事的时候,不如把「拖延」当成一个任务,告诉自己,我这段时间就是要理直气壮地拖延,什么事都不能做。
然后,把手机关掉,坐在椅子上,什么也不要做。注意,是真的「什么都不要做」,只是坐在椅上就好,坚持20分钟。
刚开始还好,过不了10分钟,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慢,非常无聊。
你会忍不住想做点什么,来填补这段空白的时间。
快到20分钟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必须得干点什么」的冲动。
这个时候,再去做那件你刚刚不想去做的事,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50%法则」
之前在职场类的文章里,我有提到过拆分任务的概念,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拆分任务的方法:50%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项任务分两次完成,在第一次完成超过一半的任务量。这样,第一阶段完成任务后,你会很有成就感,更高效地完成后面的工作。
这个方法非常适用有一定难度的脑力劳动,就拿写文章举个例子吧。
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曾经一度很迷恋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坚持每次都一次写完,没有完整的思路就不动笔,一动笔就不允许自己停下来。
但这个方法有个弊端,就是越写到后面越觉得累,情绪会变得有点烦躁,思路会有点跟不上,一篇长文写完,要歇好久才能缓过来。
而且因为一次写完的工作量其实是有点大的,每次开始写之前都会觉得很有压力,反而损耗了自己的好状态。
后来开始尝试50%法则,定好文章的大纲之后,分两次写完。一般会在前一天下班前写完一半以上的内容,第二天早晨接着写。
因为一次只需要做一半,开始前不会有太多压力,很容易进入状态。
第二天再开始写的时候,因为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会有一种「再稍稍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心态,效率往往比一次写完要高出很多,写着写着,还会产生很多意料之外的灵感。
三、「放弃追求仪式感」
「仪式感」这个词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了,但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仪式感」,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一种情况是,花太多精力去追求外在的「仪式感」,反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比如有的同学,特别热衷于做笔记,不管听到什么,都会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拿各种颜色的笔标记重点。
看上去很认真,但当你问他收获了什么的时候,他可能只会把这些同样的内容复述一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学习其实是非常浅层的,跟「练字」没有太大差别。
还有一种情况,越是追求「仪式感」,越会让开启一件事变得困难,反而降低了行动力。
还是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吧,如果你对写作的仪式感有很多要求,比如:周围一定要很安静,桌面要非常整洁,自己的状态一定要非常好……那你可能很难开始写作。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是个「仪式感控」,每次开始工作前都要完成上厕所、擦桌子、整理书本等一系列动作,桌子上有一根头发丝都会影响她的状态。
结果就是,很多工作上的好想法,往往会在自己做准备的时候就消耗殆尽了。
之前提到过一本书《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作者吉田穗波一边做着妇产科医生的工作,照顾三个女儿,做家务,一边做留学准备,在半年时间内考上了哈佛。
她的一条备考心法就是「不坐在桌前也能学习」,不迷信仪式感,公交车上、工作间隙、吃完饭休息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开始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真正的改变依赖的不是「仪式感」,而是踏踏实实的思考和行动。
四、「不急于解释」
工作被指出问题,跟人讨论时产生分歧,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反驳,或者马上解释自己的观点。
虽然这是一种最本能的反应,但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为不管是反驳还是解释,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想法。
「沟通」是「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活动,如果你只关心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成了你一个人的独角戏,别人是没有多少兴趣去看的。
这个时候,不如先忍住想要解释的冲动,耐心倾听别人的想法,确认问题出在哪里,思考应该从哪里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
开会的时候,你的方案被上司否定了,如果你马上开始解释自己的想法,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压根没听懂他在说什么,更不会认真理解你的想法了。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倾听,主动询问,搞清楚他为什么觉得这个方案不可行。
然后,把你听到的向对方复述一遍,像这样:
让我来确认一下,您觉得我的方案不可行,是因为定位人群不够精准,还有主题跟我们的品牌价值观有偏差,是这样吗?
这样的问法有两个好处:
1、让对方觉得被尊重。
2、让你快速定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你再有针对性地抛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
沟通是寻求认同感的艺术,你要学会把对方拉进你的阵营,而不是放到你的对立面。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而不是证明你有多厉害。
记住这两点,工作和生活会顺利很多。
最后,我想说,习惯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每天不动声色的坚持。只有持续的思考和行动才能让习惯内化成你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你感觉到自由。
文章来源: 黑市|灰产圈|黑产圈|一本黑|黑市商学院
共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