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真的学会了吗?真的会了吗?懂了吗?


懂了但不会!这句话很有内涵,不是吗?

我在线下办公室,还是在咱高端项目分享圈子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真的懂了吗?会了吗?真的?



timg.jpg



不管是工作还是做网络项目,学习了那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籍或者文章,我们都会遇到这么一个尴尬的问题。太尴尬了,以至于我们自己都不敢承认,【我懂了,但不会


一、我懂了但不会

我看了很多大咖的课程或者项目,也懂了很多思维技巧,但等我实际去用的时候,似乎没有用到的地方,或者说用了等于多余!


大咖跟我讲了很多东西,我也记录了很多,也听懂了,我也能表达出来,但好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运用得到,只能做个思想者!


我们懂得许多知识,不管生活还是工作,还是为人处世,很多的知识,但真正能为我们所使用的,少之又少。现在项目虽然很多,但是有几个我们能真正操作的呢?


用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还不如去‘吃鸡’


学习和玩游戏看电影一样,只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甚至打游戏都比学习强,至少在打游戏上能让人愉悦,而学习让你有任何的收获吗?只是多了一堆的思想,一堆的 我懂了,但却不会的知识而已。


辛辛苦苦的学习,还不如看电影玩游戏。

你一定很不服气,我也是。


但你看了那么多视频,那么的大咖分享,你用了多少?真正能被自己用上的呢?

几乎是没有。


那结果和你打游戏看电影有什么区别呢?


二、让细节背黑锅


包括我自己也是总结了下自己的经历,上班也好,培训也好,也发现了很好的替罪羊,细节我不会别问我,自己研究去。


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只是看了表面,我们会认为懂了不会是因为课程不够详细,文章欠缺细节,甚至找到相关人去索取细节的知识。


前者的表现形式在于对知识的不削一顾,认为讲的都是泛泛而谈的大道理,缺少关键的实操部分,不值一提。


后者的表现形式在于“戳一下,动一下”,认为你要我做什么就说清楚, 你没讲清楚,是你的责任,是你没有把细节考虑好,没有把细节讲出来,那我自然是不会的。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细节,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理由,似乎“细节缺失”是导致我们“懂了但不会”的罪魁祸首。


同样的内容,有的人懂了也会了,有的人懂了不会,还有的人不懂也不会,这还能是细节的问题吗?都是相同的内容。

所有细节都完善的情况下,就是完整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永远只可能接近完整,不可能真正的完整。

即使是理论情况,也只能做到“相对完整”,不可能做到“绝对完整”。


同样的文章,对于A来说可能是完整的,但对于B来说,就可能是不完整的。

简单来讲:“细节”没有办法解决“懂了但不会”的问题,一点办法都没有;并且,寄希望通过完善细节来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注定失望的——因为细节不可能被“完整的完善”。


我们会认为 “细节缺失” 是导致 “懂了但不会” 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真正因素,也是决定了 “相同内容不同结果” 的核心因素:懒惰一旦将责任归结于细节时,这件事情就和我们自身没有关系了;就会理所应当的将一系列的行为付出转移给内容的生产者,自己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


就像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不好,应该老师去反思,去付出更多,去完善细节;而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才什么都不用做。


三、懂了,只是因为“被懂了”


需要我们反思的一个观点:我们所谓的“懂了”,词性上来讲是“被动词”,我们是“被懂了”而不是主动的“懂了”。

一节关于思维的课程,让我们懂得了思维的奇特作用,是因为表达者善于表达,他精心设计的表达内容,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些知识。


嗯,我们是“被懂得”了 一些知识:

如同一篇文章,若是不能让阅读者“懂得”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我们会自然而然认为是作者的问题,是作者的思维混乱,不善表达,导致阅读者无法理解。


相对应的,若是一篇文章,让人轻轻松松获得了某些知识,也同样是作者的一些能力,而不是我们自身的。


或许,这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二个观点:懒惰,作为人性的七宗罪之一,排名第四,其影响面积,远远超过我们认知,切勿轻视他。


比如我们每天用2-3个小时去学习,看上去十分的勤奋,但实际上却是十分的懒惰,表面的勤奋只是懒惰的一种伪装而已。


四、几乎所有的不会,都和“懒惰”有关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懒惰也非常善于伪装自己,因为他看上去非常的勤奋,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我也看见午休和晚饭时间他都在看书或者一些学习的视频;但就结果而言,似乎这些勤奋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获。


就像我们在文首提到的:这些学习时间,和其他人玩游戏,看小说的时间产生了相同的价值,甚至还不如去玩玩游戏,看看小说——后者使我们愉悦,前者却使他非常疲惫,以至于他所处理的环节成为了整个团队的弱点,短板。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便有了这个结论:他的勤奋只是懒惰的一种伪装。


五、懒惰的一些表现特征


其实只要再深入一点,就能学会一个知识,但他却会停留在表面,不愿意去深入思考。


最典型的就是知识之间的跨域引用,尤其是作为产品经理对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的引用。


缺少担当,懒得承担压力

杂乱学习,懒得思考


六、懒惰,是导致“不会”的决定性因素


内容生产者会刻意对自己提出表达上的要求,希望自己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被大部分读者看懂;而内容的消费者,若是只是以“看懂”为目的,恐怕这里面的功劳,也就只剩下内容生产者的贡献了。


要学会掌握某些知识,也就需要我们克服自己的懒惰本能,这没有什么太奇怪的,懒惰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能,每个人都需要直面这些本能的挑战。


1. 深入思考,由浅入深

文章或者课程的观点往往是比较浅显的,为了让大部分人都懂,也就局限了内容不能过于深入;此时,就需要作为内容消费者的我们,自行探索,由浅入深,进行深入的思考。


2. 举一反三,跨域应用

目前互联网的知识是非常灵活的,距离“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死知识阶段还很遥远,因此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多数是可以应用到不同场合的。


诸如“视觉顺序”这样的知识,可以用在原型图设计里,也可以用在设计图调优里,甚至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简历编写以及其他的文档编写里,毕竟都是需要借助于视觉进行阅读的。


3. 主动承担,勇于负责

主动分担团队其他成员遇到的问题,不去刻意的逃避,有担当,勇于承担责任,团队缺少什么,便去补充什么。


4. 有目的的学习,查漏补缺

在学习之前,先思考自己存在什么样的知识短板,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处理该任务的能力,学习自己现在需要学习的知识,快速的将其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用他来改变现状,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懂了,是因为内容生产者善于表达;

不会,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去消化学习;

懂了,但不会,是因为自身的懒惰,而非细节的缺失。


本文为转载并编辑:谢银龙。欢迎加入 高端项目分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