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电商黑马拼多多已于近日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接近150亿美金,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腾讯为领投方,融资金额有说30亿美金,有说10亿美金。”

距上一轮1.1亿美元B轮融资不到2年时间,拼多多可谓气势凶猛。根据猎豹电商2017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拼多多超越天猫、苏宁易购、唯品会、京东老四家,成为周活跃渗透率仅次于手机淘宝的电商App。

3亿用户,百万级商家。人们在对待这匹黑马的态度上有些复杂,有人将它比作电商界的今日头条和快手,凭借“团购+低价”策略以及对微信平台社交属性的运用,从三线以下城市神奇崛起。

有人质疑其低劣商品的策略难以为继,也有人认为它会真正实现互联网电商去中介的愿景。

640.jpg

拼多多的成功是消费降级吗?

在总结拼多多的成功之路时,业内人士习惯将拼多多定义为消费降级的成功,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目前对于消费降级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普遍的说法是,消费降级降的是价格而不是品格,让价格回归理性。举几个例子:

从扫帚升级到机器人,本打算买 irobot,最后买了小米

早餐总买便利店开销大,现在又开始吃门口的煎饼果子了

海淘无硅油洗发水用到头发都炸了,又用回开架品牌

买定制款鞋、笔、气垫霜,发现没差啊,买回普通版

……

从这些例子来看,价格不是唯一影响因素,性价比才是,简单的说是消费者在各种消费模式中变得更理性,不容易感性消费或者无计划消费。所以消费降级的本质是:保持质量、保持使用体验、降级品牌、降级消费体验、降级身份展示、降级品味展示。

与消费降级相对应的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升级质量、升级使用体验、升级品牌、升级消费体验、升级身份展示、升级品味展示。

拼多多无论是从产品的质量、体验、身份展示、品味展示上都没有很好地将性价比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消费降级应该是在保有质量方面的情况下,选择性的把其它一些方面下降了。

根据国内最大SDK软件开发服务商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拼多多用户70%为女性,65%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其大部分用户属于三线以下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她们无疑属于价格敏感型的客户。

低价抓住了这些人的核心需求,而团购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事实证明这一模式相当成功,凡是拼多多首页推荐产品,大部分销售量均达到了几十万件,百万件的爆款也不罕见,这对传统电商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与其说拼多多是主动的消费降级,不如说是它通过社交媒体,重新抓住了如今已经被淘宝、京东等成熟电商抛弃的低端市场。

640(1).jpg

一边是资本的热捧,另一边是消费者的叫骂。随着拼多多的发展壮大,摆在眼前的问题也日益困扰着平台运营者。

拼多多能否摆脱用户的低价认知?

拼多多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电商最初的愿景:砍去所有中间商,让价格低廉的商品走向用户。

至于为何迅速蹿红?拼多多自己的解释是,拼多多采取了创新性的“拼团”模式,拼多多选择让用户而非商家发起团购,在微信、微博等社交渠道呼朋唤友来购买。

“通过极低的销售价格吸引到客户,然后通过团购,将微信的传播裂变属性最大程度放大。”

目前的拼多多还属于流量增长期,对于商家来说,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拼多多商家的玩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货源优势,将商品价格压至极低,以微利甚至是微亏的方式跑量,也就是所谓“爆款”。。

第二种是对接多货源。因为拼多多允许每人开多家店铺,每个店铺的保证金通常只需1000-2000元(化妆品生鲜等个别种类需10000元),一个商家可以经营多个种类的产品,在个别引流款(如3元的抹胸,7.7元10条的内裤)吸引用户购买页面中,推荐店铺相关商品。尽管商品质量不如其他电商,但用户可以提高购买频次,甚至买5次都比去其他电商便宜,这正是契合了低频消费向高频消费转变的消费特点。

早年淘宝的崛起也是以低价商品为平台聚集流量。然而伴随大平台陆续推出直通车、搜索排名等竞价机制,中小商户已经很难依靠爆款策略获得流量。

网络上所有关于拼多多差评的反馈中,绝大部分都是对其产品质量控制的质疑。低价通常意味着低质,客户的忠诚度并不高,消费群体流失的可能性很大。用低价策略维护的用户其忠诚度并不高,一旦有与拼多多类似的平台出现来分散用户的需求,那拼多多的护城河也并非坚不可摧。

如何改变消费者对低价的认知和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或将是拼多多融资后面临的最大挑战。

未来拼多多会不会回归自营路线,经营自己的品牌,以此掌控供应链,这也不是没有可能。至于后期的发展策略会不会放弃““团购+低价”的策略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