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各位做拼多多店群或者对店群有兴趣的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夏洛。

今天是2018823日,我更新了一篇最新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用来给你们分析如今在拼多多上的店群现状未来店群的发展,以及给一些不懂事的小白把控方向,规避风险。

何为店群

什么是店群?店群是一种资金和时间成本都极低的电商模式。比如你在拼多多开店,你的所有产品通过用软件去淘宝等其他平台采集过来复制到拼多多的店铺,通过平台与平台之间存在的信息差获得盈利。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运营,所以可以批量开很多很多这样的店铺,靠的就是一个以量和概率取胜。

选择和努力

我一直认为,选择比努力重要。那怎么选择,首先就要看好这个行业的长期方向,很多小白刚进圈子,就会被一些人给忽悠,怎么忽悠呢,告诉你做这个很赚钱,随随便便就能赚,小白又很傻,耐不住诱惑,就交了学费,最终一单都出不了,我很多学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先给你们看一组图,赚钱永远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可以看到图中店铺的商品数量远远大于1000,这些就是店群店铺,因为正常的店铺是不会有那么多商品数量的,一般正儿八经的商家的商品数量小于100种,所以怎么判断这个店铺是不是店群,看商品数量就可以了。

那么我特意挑了多个类目,大家可以看到,这里这些店铺上货上到5000也才出了小几十件,5000的概念就是一个店群店铺铺满的状态,因为超过5000后每天只能上传5个商品,所以我们一般到5000就放弃了,而这些店铺花了很久上传到5000也没怎么卖出东西。

通过以上证明,现在已经到了不是谁都可以用店圈赚钱的时间点了。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别急,我慢慢说。

拼多多店群

店群,最早源自于淘宝,后来拼多多出来了,很多先知先觉的人到拼多多做起了这种模式,因为拼多多流量巨大,早期商家不多,很多产品买家想要买,拼多多光靠那些正儿八经的商家根本满足不了,全是靠店群。

买家从店群的店铺里拍下了单,然后店群背后的主人再去淘宝拍单发给他。所以说,从某种程度来讲,店群还是极大的帮助拼多多完成了早期平台物种丰富度”,那么这样的时间点,也是做店群商家的春天,拼多多店群商家的最大红利期。如果那个时候,很多人找上你,跟你说,来跟我做拼多多店群,躺着就能出货,那么你完全可以相信他,并且你去了之后,你有九成以上概率发财,因为确实暴利,赚的爽,50%的利润率都很正常。关键是你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你上货,基本都能卖。

这段红利期维持在201711月之前。如果一个平台的大多数卖家都是一些从淘宝拍单的人,那对整个平台来说这是一个无比恐怖的定时炸弹,所以拼多多动手了。

11月之后,拼多多开始分层,当然那个时候还不明显,只有少部分人会受到影响。20181月,拼多多出台部分政策限制拼多多店群;20183月,继续出台部分政策打压;20187-8月出台几大重大限制打压(具体内容请自行百度)。

这时候就迎来了拼多多第一个洗牌的时期,店群这个项目从0门槛也上升到有门槛了,恐怖的是,这次至少要淘汰掉50%以上的人。可能有人就会问:难道店群模式从此玩不了了吗?

适者生存

第一、我说的是淘汰至少50%,但还有五成的商家依然盈利。

第二、拼多多店群的商家总共有几百万家,如果马上砍死所有的店群,对拼多多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拼多多官方只是想慢慢“控制”这样的模式,而不是想一下子毁灭这样的模式,所以做的不是“杀死”,而是淘汰制,这个“淘汰制”对应的也就是必然会活下一批优质的商家。

第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店群模式已经不是几个人在做的事情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围绕着这个行业还有很多衍生的利益圈子,比如说卖店群软件的,比如说做培训的,这个利益圈太大了,而圈子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所以现在店群模式唯有聪明人才能玩下去,在拼多多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下,强者适应,弱者淘汰。

在强硬的规则下,衍生出适者生存的核心法则:选品。

我说了,“物种丰富度”是当时店群躺赚的核心,拿到现在的环境下依然不变。围绕这个核心,选品该怎么选,请大家好好去想。

店铺数据展示

口说无凭,现在我给大家看下,在大环境剧变之后之后我们店铺的数据情况,我想足以证明我的观点。

学员操作反馈

我再晒一下我们自己720线下学员群的成绩

结语

看完数据和截图,我要说的是,首先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久了,并且一直在做,所以当困难来的时候,我们处理的会比较高效。其次可以证明的是,店群真的可以做,还能做特别久,因为我说了,这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死是死不了了(淘宝那么多年了,淘宝的店群到今天还在,拼多多也一样,还会走很多很多年)。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就是奉劝大家收起早期躺赚的观念,不要再觉得店群很简单,二是分享我自己对整个大环境和店群的看法和分析。总而言之,拼多多店群,能赚钱,也能赚很大的钱,但绝不简单,而且未来会越来越难,趋势永远是向严格和困难进行的。

砥砺前行,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