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曾开发过微信的两位腾讯前高管开发了两款社交软件,欲挑战微信主导地位。”

消息来自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提到的两款社交软件为Echo和POP。据介绍,两者分别拿到了高榕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支持,Echo估值4000万美元。投资者认为新的社交应用更加侧重于照片和视频共享,而微信不那么占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款想要挑战微信地位的社交软件长什么样子呢?

中国版的Snapchat,主打熟人社交

我们留意到,这两款社交软件并非近日才上线。据网上资料显示,Echo正式上线的时间是今年8月份,POP IM则是在9月推出,不过激起的水花并不大。

目前,两款软件都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索到,不过Echo自推出后一直在内测阶段,下载了却不能登录。值得注意的是,此Echo非彼Echo,它的全称为“Echo-瞬间”

从App的介绍来看,Echo打的是熟人社交牌,有点像微信朋友圈,用户能够分享图片或视频。左右滑动即可查看更多熟人的瞬间,每个瞬间会在24小时后消失,归到发布者的“回忆”里。

另外一款社交软件POP,全称为“POP IM”,更侧重个性化和个人空间。

和Echo一样,POP中可以即时拍摄照片、视频分享,类似于发朋友圈动态一样,24小时候每条POP会消失,自动收入“回忆”一栏,只对自己可见。

POP的个性化反而和腾讯QQ更像,主要体现在拍摄视频时可以添加各种特效以及头像的个性化定制等。

两款社交软件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依托微信(或腾讯系产品)的关系链扩展用户。

比如,Echo目前仅支持微信登录的方式,POP向好友发出邀请时,主要通过微信或QQ分享暗号。

纵观这两款软件,与其说是想挑战微信的主导地位,不如说是想打造中国版Snapchat的野心。

摇摇欲坠的子弹短信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来前段时间风风火火,被称为将“撼动微信”的子弹短信。回顾一下子弹短信的奋斗史:

• 8月20日,子弹短信安卓版正式上线;8月22日,在App Store上线;
• 8月23日,冲到苹果APP Store社交类第一,超过微信;
 8月28日,子弹短信上线七天完成第一轮1.5亿融资;
• 8月30日,子弹短信单日新增用户数量突破100万,注册用户数量达到400万。

这些漂亮的数字让子弹短信一时风光无两,人们似乎认为一个即将颠覆微信的新型社交产品就要诞生了。但随后,子弹短信却迎来了它的暴风雨。声称遭遇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垃圾信息攻击后,坊间又出现了腾讯欲投资子弹短信的传闻,而老罗与腾讯投资部双方不一致的回应却给这个传闻披上了重重谜衣。

随后媒体报道的子弹短信色情信息过多、子弹短信在在App Store下架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上线一个月后,子弹短信日均下载量降到了6000。

如今,朋友圈已经鲜少有人提起子弹短信,互联网不断迭代更新的产品覆盖了它的热度。子弹短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老罗曾经说:子弹短信不是为了挑战微信,但未来将上线熟人关系链的解决方案,留存上千万甚至1亿的用户,拿下10%-20%的通讯工具市场。

或许那些打着挑战微信主导地位的社交应用,意图并非真的要打败微信,而是借着微信的名气给自己带来一点关注度,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的产品。但无论如何,抢占市场流量份额是真的。

据QuestMobile《中国互联网2018年半年大报告》显示,中国市场上APP数量超过406万个,从用户使用需求来看,35个APP就已经能满足用户社交、娱乐、电商、新闻工具等多方面的需求。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已达到了11.2亿,人均单日APP使用时长接近5小时。而腾讯系、新浪系等五大派系占据独立APP总使用时长就超过了75%。由此可见,在核心流量被几个“超级入口”稳稳占据后,留给其他社交应用的用户已经不多了,流量争夺该有多么惨烈。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应用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即时通讯,而是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加入更多商业模式。比如微信以公众号+小程序的商业逻辑打造了智慧零售;快手开始进行小游戏社交模式,而快手小游戏APP与快手APP的用户重合度高达47.6%。

尽管近年来一些像抖音、子弹短信等现象级的APP也有不少,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那些“超级入口”花了几年才能达到的数据高度。但这些黑马应用如今回过头来看,幸存下来继续向前冲的又有多少呢?这些不断冒出的新社交应用要么昙花一现,要么量大而无盈利。说到底,还是吃了“强者恒强”的亏。

微信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必然,它能坐稳我国社交产品的第一把椅,不仅仅因为它是个即时通讯工具,背靠各种腾讯系产品的增持,给了它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