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Q3微信月活跃用户数10.83亿;截至2018年7月,小程序日活跃用户数2亿,已上线小程序超过100万,超过150万开发者加入,5000多个第三方平台;小程序用户中,日人均打开小程序4次,人均一共使用过超过20个小程序。”这是微信小程序团队今年下半年陆续公布的最新数据。

1.jpeg

位于广州TITI创意园区的微信总部办公区

在这种增长背后,微信小程序过去一年发布了100多项新能力。小程序的商业生态和用户教育正在逐渐成熟,今年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抖音相继加入了小程序平台的竞争。

与这种速度相对的是,开发者期待更快的商业化和高歌猛进的入口开放,而微信则维持着一贯的克制和更加谨慎迭代,在微信看来,如今的任何改动都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今年下半年,开发者和投资人开始调整对小程序的预期和理解逻辑——小程序的获客成本和门槛普遍比App低,不过留存则相对弱。另外,买量的路子,不那么好用了。

微信通过克制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开发者去适应微信的产品原则和思路,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商业化出路。

最典型的例子,是从2017年1月小程序上线起就被讨论至今的“即用即走”。张小龙提出这个产品定位的出发点,是优化C端的用户体验。微信希望开发者走去中心化,让开发者通过创意和产品实现自然增长的路线。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数年间,靠买量催化移动端应用的做法已经形成了一套产业链和运营套路。

看上去这两种思路并不相符,这也是部分开发者纠结的原因。

“其实买流量——推下载骚扰用户——拉留存——讲一个美好的故事——融资,这本身就是一个泡沫。”昨日,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杜嘉辉在闭门沟通会上表示,这种纠结的本质问题,是一些创业者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让用户频繁使用的方式。“开发者还是要回归用户价值,我们看到有些能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小程序,留存率50%以上,这样才不是用完就走。”

“买流量”这件事在游戏盒子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微信小程序提倡去中心化,因此部分开发者希望通过做流量分发的游戏盒子买量,达到露出获客的效果。前不久,微信出台政策针对游戏盒子跳转主体量进行了的限制,并要求跳转前出现告知用户的弹窗。作为结果,一批此前单纯靠卖流量盈利的盒子开始消亡。

微信小游戏团队曾在《致小游戏开发者的一封信》中表态:“我们希望好的小游戏是因用户的认可而涌现,而不是流量运营的结果。”

微信希望剔除买量式增长,那么相应的,这家平台必须为开发者提供让自然增长、露出具备更多可能性的生态环境。

对此微信方面透露,即将公布一系列促进自然增长的更新。在具体的策略方面,微信将给小程序质量分级,推出质量分,并让用户参与到评级中。质量分高的小程序,未来可能会获得审核上的倾斜、更高比例的广告分成以及其他扶持。

迄今为止,微信小程序的发展道路只走完了一小段,开发者依旧对更多入口有强烈的诉求,譬如呼声最高的朋友圈,譬如公众号和小程序之间更通畅的打通。微信对这些诉求的回应是,“微信的产品设计都是从C端角度出发,不希望打扰用户,保证好的用户体验。”

无疑的是,明年会有更多入口开放,不过微信方面并未透露具体的新入口位置,隐晦地的表示“将来小程序在社交互动维度上能做的玩法会越来越多。”

值得期待的改进会出现在附近的小程序入口。相对于线上,线下是微信小程序一直希望挖掘但并没有线上成熟的领域,这也意味着下一阶段微信需要建立一个关系更加紧密、更富有激励性的服务商体系,来帮助平台吸引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