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海有多个身份,他是传统媒体人,曾任职南都网评论主编;他是科幻小说作家,2007年就出版长篇科幻小说;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他是公众号媒体创业者,做着一个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垂直平台 ——「量子学派」

01

从工程师到南都网评论主编

罗金海22岁毕业进入国企上班,在某国家级技术中心担任工程师,对未来踌躇满志,理工科出身,专业对口,本来应该是按部就班、顺风顺水的人生。偏偏罗金海心里总有一团火在烧,他称之为“新闻理想”。工作三年后,不顾家人反对,正式告别自己的“铁饭碗”,开始“追梦”。

转型并不容易,历经波折后,罗金海在2007年底进入奥一网,“新闻理想”离实现不远了,一腔热枕带来回报,2009年获得南方报系年度记者称号。

虽然身在传统媒体,但罗金海一直偏爱互联网新媒体,认为这是未来方向,2011年负责“南都评论”微博,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他带来了较大影响。

在管理“南都评论”过程中,罗金海发现网络时代的碎片化、弹窗式阅读破坏几千年以来养成的线性思维,网络阅读的开放性没有带给我们更多理性思索,相反进入了一个更极端的时代。

这段经历让罗金海意识到,希望“一支笔去改造世界”的追求有些偏差,但带来的也不全是坏处,另一层面坚定了他向网络媒体发展的方向,他希望能在一种和读者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写东西。

2015年,罗金海离职开启“原创基地”项目,顺利拿到融资。不知不觉,距离罗金海为了“新闻理想”从工程师跨界成为媒体人,已经过去将近十年。

离职南都网时,罗金海是垂直产品部总监,兼任评论主编,对他来说已经达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人生目标。作为一个评论主编,他觉得自己并不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也不能说服任何人,这个社会不缺谈“德先生”的群体,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了解“赛先生”的人,于是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回归曾经的专业,回归科学。

02

从南方系到新媒体创业

2015年之前,罗金海在加密货币领域已经做过两个项目,这次创业他吸取了自己在做平台创业上的不足,除了维持“原创基地”的运作之外,罗金海发力相对轻量的领域——公众号,彼时公众号的爆发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

确认了自己对于数理哲向往的初心之后,罗金海带领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从产品到付费系统的开发再到内容的准备,终于在2016年12月创立公众号“量子学派”,定位是“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数理哲)的教育平台”,其实就是“用人文解析数理数据”,让深奥的科学不再过于晦涩难懂。由于内容垂直,要兼顾人文和科学,积累用户和内容写作都有难度。

微信图片_20190319184301.jpg

为了积累第一批种子用户,罗金海选择通过“推荐书单+知识付费系统”进行裂变,短短七天增长了6万用户。如此,初期裂变的意义已经达到,“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内容和别人不一样的号了。”

公众号最重要的内容由罗金海主笔,垂直性内容邀请专家撰稿,剩下的内容就交给编辑团队撰写,他只负责选题和审核。

据罗金海介绍,“量子学派”有八位编辑,专业各不相同,更有不涉及数理的汉语言文学。量子学派招聘编辑只看两点,一是文笔要好,二是热爱科学。有些编辑刚加入时只符合其中一个条件,但在边写边调整中,罗金海会引导这些编辑喜欢上自然科学,在他看来,相较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是一个更完美的世界。就在这样的互相磨合中,“量子学派”依靠内容让用户量达到了50万+。

尽管小众,“量子学派”也并不乏爆文。2017年10月20日,“量子学派”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据罗金海提供的数据,当时有90多个媒体转载了文章,当时的阅读就有110万左右。

微信图片_20190319184503.png

但在罗金海看来,文章爆款并不是最重要的,优质内容才是最高追求。例如“量子学派”推出的《量子物理趣画》,阅读量可能不是很高,但他们还是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和两三天写一篇10万+阅读的文章相比,《量子物理趣画》需要两个编辑、一个画师,花一个月才能出一篇漫画,显得“费力不讨好”,但他们一直坚持下来。

微信图片_20190319181919.png

对于“内容为王”这个词,他毫不犹豫地表现出高要求。罗金海认为,“真正的‘内容为王’,一定是文本价值跟传播性要结合起来。”具象化来说,罗金海对于能出版为实体书的内容价值更为认可,因此,尽管“量子学派”被公认为是优质公号的代表,仍然没有达到罗金海心目中好内容的标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量子学派”策划的任何公众号内容,都会有至少七家以上的出版社洽谈出版合作。

转身进入新媒体,这是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人的选择,甚至在新媒体日渐成大势的同时,不少报纸只能休刊落幕,原本是引人唏嘘的事情,但作为其中一员的罗金海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没有区别,只是换个渠道,“在传统媒体是真的非常牛X的人物,那他在新媒体也一定很牛X,传统媒体优秀的东西,在新媒体依然优秀。”

03

科幻作家的理想主义

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媒体人,兼顾了感性和理性,从罗金海对待知识付费平台的态度就可以窥出一斑。

“量子学派”的知识付费平台提供了“99天读书学习计划”,用户可以通过付费或邀请好友成为会员,按课程安排依次阅读科学、自然等9个主题共27本书的“必修课”书单,还可以选择“选修课”书目继续阅读。

微信图片_20190319184752.png

对于这个设定,罗金海骨子里的矛盾感又出现了,他认为其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在实体书,知识付费内容要达到出版的要求,在推出音频或者视频时心里才能有底气。

相比知识付费,罗金海真正想做的是打造IP,他认为这要有书籍或者其他实体的东西去承载、沉淀。在2018年唯一出版的《人人都懂区块链》其实只是区块链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另一本《公式之美》虽然准备得差不多了,但由于其中内容涉及大量公式等原因,罗金海坚持让更多教授和学者审核之后再出版。

罗金海还有一个身份——科幻小说作家,他曾为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等多本小说做过序。在谈及对未来的规划时,他的科幻作家理想主义暴露无遗。

对于罗金海来说,知识付费只是“量子学派”的一个切口,而“量子学派”只是他未来世界的一个通道。通过数理哲的教育找到高端用户,他认为公众号还是浅了些。所以罗金海的最终目标是在自己打造的以App形式呈现的加密社区“2140”,这种前卫的尝试,就像早在2007年很多科幻作家还在写短篇小说时,他已经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牛顿的新装》一样。

据罗金海透露,目前的“2140”已经积累了接近三万用户,本身是结合区块链和科幻的大IP,他希望能让对科幻或者科普感兴趣的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设定一个未来世界,相当于集合多人一起创作科幻世界,通过投票决定《2140》未来之城的走向。

微信图片_20190320111435.jpg

在采访的最后,果酱妹邀请罗金海对自己做个评价的时候,他第一次出现了不坚定,表示客观评价自己很难。

罗金海骨子里的矛盾,思维中人文和科学的碰撞才有了他几番跨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加密货币到打造IP,他其实从来没有改变。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一部科幻小说,未知的明天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