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从更本源的方式去剖析拼多多的成长路径,而不仅仅流于表面的浅层认知,希望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启发。

拼多多,从一开始不被人了解、到看不起,直到2018年7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度市值高达351亿美元,相当于3/2个京东。这一条路,拼多多只花了三年的时间。

很少有人认真的剖析拼多多背后的成长逻辑。

TA是如何在所有人都认为电商格局已定的情况下,杀出重围?支撑他杀出重围的底层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价值创新

在市场格局已定的情况下,能杀出重围的一定是提供了不一样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是被需要及认可的。那么,顺着这个逻辑,我们首先要理解过去到底别人是怎么做的?

过去,电商的逻辑是流量思维,流量思维的特征是:GMV=用户量X转化率X客单价。

微信截图_20190401154428.jpg

在种背景下,但面临的用户体量足够大的时候,势必会有各种不同的需求,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商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来提高转化率。第二,为了提高客单价,那么你也需要提供多维度的商品来满足单个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那么,拼多多呢?

拼多多采用的是一种反搜索的购物逻辑——即,货找人的算法推荐,大家可以看下图。

微信截图_20190401154348.jpg

增长引擎

谈拼多多的增长逻辑,很多人会说,拼多多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下沉的三四线群体」。从数据来看是没错,但是这并没有利于我们去学习TA背后的逻辑——即,TA到底是如何抓住这一波人群的?背后的思考逻辑是怎样的?

分析拼多多的增长手段,也就是有不少人或多或少被烦过的「拼团」和「免费砍」模式。

拼团是拼多多的起家手段,采用是货找人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刚刚上面所说的模式。选品绝大多数都是小额商品,可自己购买,但是和别人拼团的话,价格还能更低,利用这种人拉人的模式拼多多完成了第一批的流量积累。

而免费砍的话就是只要有足够的人帮你砍价,最终这件商品是完全可以免费得到的。这种砍价的模式采用进度条的方式来呈现。

微信截图_20190401154304.jpg

影响单次砍价力度的有两个因素,完成度和用户。

进度条到了后面用户砍价的金额力度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就是这种前易后难的模式,容易让用户陷入沉没成本,而不愿意放弃,从而驱使他找来更多的人帮忙砍价。

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新老用户,新用户往往砍价的力度很大,而老用户砍得较少。因此,这一情况也是驱使用户不断的去找新用户进来砍价的结果。

这两种模式的转化路径从结果看是非常有效的。

也是基于这种小额商品和「拼团」、「免费砍」的模式,被许多五环之内的人看不懂,为什么这种东西都有人买和要。

这也是他们等拼多多崛起之后,才发觉有这么一个平台,因为这种依靠人拉人的模式,根本就进不去他们的生活圈。

依靠这种人拉人的模式,拼多多找到了最适合TA产品的人群,这个增长过程自然而顺畅。突然有这么一个平台既然可以依靠人力的模式来免费拿东西,简直不敢相信。那么,当有人开始尝鲜的时候,大家蜂拥而上,双方互相帮砍,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阻碍,还能因为这种互惠原则从而促进双方的社交关系。

这种基于低价商品、消耗人脉及时间的砍价模式,天生就和五环内的人群错开。因此,依赖人找人的增长模式下沉到三四线人群的过程就变得自然而然。

也正是这种被别人觉得low爆的模式却成就了拼多多的竞争壁垒,无论是面对想极力摆脱假货形象的淘宝,还是一直标榜正品的京东,拼多多的模式都不符合TA们之前的战略,看不见或则是看不起,而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拼多多已经成长起来了。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了电商的第三极。

拼多多未来增长的思考

目前,拼多多的年活跃用户数已达4亿,阿里为7亿,京东则是3.05亿,从用户量来看,拼多多已经赶超了京东。

在整体用户上,拼多多的用户和淘宝的重叠度比较高。因此,阿里在这场三四线的抢人大战中已经有所行动。

数据显示:淘宝去年新增了1.2亿的用户量,80%来自三四线城市。

而当下沉的红利被收割完了之后,拼多多想要保持高速增长,以及应对来自阿里和京东的夹击,摆在拼多多面前的最优策略似乎就是以攻为守了,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两条路径。

微信截图_20190401153154.jpg

结语

以上,仅是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拼多多的成长逻辑,而不仅流于表层的认知。因为任何企业都是一个系统的集合,那么某一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时候,背后一定有其他的子系统在支撑TA的发展。而我们更应该的就是去探寻支撑TA背后的驱动因素,从而更清晰的了解整个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