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个框啥都往里装,前两年共享经济猖獗,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到共享汽车,但大多都不了了之或一地鸡毛。

而在这共享的冬天里,一把新的“共享”之火又来了?

共享爸爸真的来了?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了解?

「共享爸爸」产品宣传片从悬疑开场 → 喜剧铺陈 → 反转戳心,最后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欧派 X 意类推出的营销广告!

而「共享爸爸」App竟然是品牌假想出的虚拟产品?品牌如何以假乱真,将共享爸爸这个产品演绎得如此真实?

01、如何以假乱真

共享爸爸,比爸爸更完美的爸爸

1、切合时代给予合理背景

正如马BABA所说:一个好的产品,是能够解决社会某些问题的;既然是面向市场的一个产品,那么必须洞察当下社会的痛点,这不,品牌就从爸爸们工作太忙无法照顾家庭,如果照顾家庭又会耽误工作的社会痛点切入;

给了“共享爸爸”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愿景,为解决“爸爸陪伴缺失”的家庭问题而生。

2、完备产品获取基础信任

当然共享爸爸不止说说而已还要用产品说话:紧跟当下,以手机APP为入口,快捷方便只要你需要爸爸的时候,打开手机App即可;

而且APP界面结合地图、定位,和当下最火爆的滴滴神似,让你能够快速呼叫离你最近的“爸爸们”。

除了APP,共享爸爸还贴心的设置了更加便捷的小程序入口,根本不用下载,扫码就能使用,这难道是真的?

3、用户思维,因为专业所以信任

除了基础的设置,一个优秀的产品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利用用户思维考量,每个家庭的生活不同,每个陪伴的需求也会根据场景不同而不同;所以“共享爸爸”还根据需求设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爸爸”选择,可不是做做而已,我们是专业的,可盐可甜你想要的我们都有。

而且“共享爸爸”们不是天生的,所有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培训才能执证上岗;他不仅懂得各种玩具玩法、带娃技巧、营养搭配;

他还不会因为事多而厌烦发脾气,他从不会因为工作而缺席你的每一场活动,无论是家长会、生日宴会还是周末的游乐园……

因为专业所以信任!

4、伟大的产品需要伟大的使命

一个好的共享产品除了客户满意,还要有让“爸爸”们为之努力的动力。除了佣金,还需要老炮之前在游戏化营销中提到的使命感、荣誉感。

“共享爸爸”的工作中,每一次的陪伴之后,孩子们幸福的会心一笑,每一次解围中,孩子那崇拜的小眼神,无一不在呼喊着:你不只是在工作,这是一份维护爱、传递爱的伟大事业!

这样完备的产品,这么完美的“爸爸”,如此优异的用户体验,如何让人不信任?

正如它的那句响亮slogan:“共享爸爸,比爸爸更完美的爸爸”。

02、「共享爸爸」背后的营销启示

除了如何以假乱真,完美演绎共享爸爸,这场经常的广告营销也给了我们很多营销上的启示:

1、如何把老话题变成新洞察:旧壶装新酒

我们现在做营销总喜欢说到“洞察”,无数品牌挖空心思去挖掘,最后大多数却难以戳中大众成了自嗨;其实大家都进入了一个误区,谁说“洞察”一定是挖掘出来的,就不能创造?

“共享爸爸”就给了我们新的思路,「家庭」「爸爸」本来是两个被用过无数次的老套话题,这次却被讲出了新意;品牌只是将这些老的情感洞察,套上了共享的外衣,让它变成与众不同的新洞察。

这背后其实是利用了旧壶装新酒的方式,正如我之前分享过的一句名言:有时候,某个东西看起来美只是因为,它跟周遭的其他东西有些不同之处。

如果窗台上所有的花都是白色的,就算是一朵红色的牵牛花也会显得很美,反之亦然!

2、营销要学会利用认知的力量

“共享爸爸”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本质就是因为共享两个字,而在共享大潮依然火爆的现在,以共享之名来做营销,天然就占据了认知的高地,此种营销本身就会激发条件反射式的惯性认知,不自觉的关注。

在人们的脑海里有很多惯性的认知,一旦利用,就很容易能够引发人们的条件反射式关注。

3、发于自身的冲突,反认知引发认同

好的广告营销不只是让人说这是一个好广告(营销),而还要让人说这个品牌很好。

情感容易共鸣但品牌难以认同,共享爸爸的这场营销中的方式值得学习:

广告片的最后,品牌在优异的“共享爸爸”自身上制造出了一个“共享爸爸”家里的孩子也找了“共享爸爸”的戏剧性冲突;

由此抛出背后的思考(也是对当下科技的思考):像「共享爸爸」这样“完美”的产品我们真的需要吗?

无论是风口浪尖的 AI技术,还是疯狂依旧的“共享经济”,仿佛什么东西贴上“共享”和智能化,就可以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

但是在家与爸爸的情感上,人类永远走不得捷径。

不同于大多数广告,与情感洞察契合的品牌理念。在“共享”属性的热度加持下,品牌选择了反共享的方式,热潮之下转身,以重新思考“爱”与“家”与品牌强调的“定制”契合。

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共享,但对家人的爱只能定制。

对于这场营销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