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就有传闻称今日头条要上线“飞聊”,这款产品不会内嵌在今日头条APP内,将独立推出。5月19日晚,今日头条在App Store悄然上线的“飞聊”,终于在进行第三次版本更新时,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只是,这款已上线一周的社交产品,能缓解今日头条的社交焦虑吗?

01

“飞聊”是一个大集合?

目前,用户想要体验“飞聊”有两个渠道。苹果用户可通过App Store下载,安卓用户则可通过飞聊的官网进行下载。提请注意的是,目前在App Store直接搜索“飞聊”尚未能看到结果,需要通过搜索关键词“兴趣相遇”、“移动社交新大陆”才可搜索到结果。

飞聊被官方定义为一款开放社交产品,既是即时通讯软件,也是发现同好的社区。那么,主页面由“消息”、“动态”和“我的”三部分组成的飞聊究竟有什么特色?

1、好友聊天互动

事实上,在好友聊天这个功能上,“飞聊”可以说是在微信现有的聊天功能上进行了完善,不仅支持语音实时转成文字,拍照功能还加入了贴纸、滤镜等功能,甚至视频通话也加入了美颜功能。

2、动态分享

同样是信息流的形式展示动态,发布动态的功能组件也与微信朋友圈相似,操作起来并不困难。

3、兴趣小组

这是“飞聊”与微信差异最大的一个功能,通过寻找或创建自己的兴趣小组,和他人分享生活乐趣。但兴趣小组并不支持群聊,只能查看小组成员发布的帖子并留言互动,或者自行添加小组成员为好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版块与豆瓣的小组功能、即刻的圈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飞聊”的本质或许是通过产品将兴趣类似的网民连接到一起,因兴趣而生的关系可有可无,对于需要强关联的社交来说,今日头条试图通过“飞聊”通关社交领域,是不是还欠缺点什么?

02
今日头条的社交梦还得“飞一会儿”

“飞聊”或许是今日头条酝酿已久的社交布局关键。在今日头条崛起的这些年,除了在内容市场上攻城略地,今日头条从没有忽略社交这块香饽饽。

在2017年的“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曾宣布从「智能推荐」走向「智能社交」。事实上,抖音的成功也验证了这一构想。但擅长于实现人与信息连接的今日头条,在人与人的连接上一直磕磕绊绊。

1月15日,多闪和聊天宝、马桶MT联合亮相。那时候外界对它们仨抱有很大的期待,甚至将那一天当做对社交霸主微信发起冲击打响的第一枪。

但半年不到,聊天宝团队就地解散,马桶MT无人问津,多闪也开始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据艾瑞APP指数显示,多闪的独立设备从2月份1613万台,到4月份已经跌至1209万台。下载试用后即卸载,这是大部分社交软件需要面对的尴尬境地。

多闪存在的问题,除了本身个性化功能不够突出,不足以留住用户之外,还有用户的账号体系未养成。联系到抖音此前与腾讯关于更换微信/QQ头像昵称的纷争,今日头条若不想再吃亏,就必须造出自己的社交账号体系。那么,首要的便是创立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社交软件。

于是,“飞聊”低调诞生了。目前,“飞聊”只支持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在“飞聊”添加好友有三种方式:一是允许飞聊读取你的通讯录,邀请好友;二是分享二维码或者邀请码给朋友;三是在各小组中发送添加好友请求。可以看到的是,这三种方式已经完全脱离了微信的账号体系。

但“飞聊”能否撑住是一个大考验。据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大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已达到11.38亿,增长出现放缓。与此同时,在用户APP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6个小时的背景下,一季度用户APP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增长仅为半个小时。由此可见,“飞聊”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抢夺用户实属不易。

不仅如此,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数据显示,头条系APP的总使用长占比首次出现了下滑。其中,今日头条应用程序月活用户虽然达到2.54亿,但增速仅为14.5%。增速放缓,意味着今日头条需要寻找新的用户突破口。尚未在社交领域有所大动作的今日头条,试图以“飞聊”为入口瞄准这一版块。

头条号今日也内测上线了「飞聊公共主页」入口,可同步头条号的文章、视频、微头条和小视频等内容到“飞聊”,并在“飞聊”创建粉丝群。此举一方面能吸引更多创作者留存在头条号,毕竟又多了一个获客渠道;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飞聊”的内容生态,加强了头条系产品的连接。

微信能从一个社交应用发展到今天,关键是建立出了一个“社交+内容+商业”共生的生态。今日头条推出“飞聊”的目的简单又纯粹,但“飞聊”的产品理念还是没跳出其惯有的产品思维——娱乐化。基于这种目的,在市场上已经有足够的APP能满足用户这种需求的情况下,最终留存下的用户能有多少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今日头条还是向社交领域出手了。除了寻找新的用户突破口,还因为今日头条渴望拥有高粘性的用户。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而社交所产生的流量粘性最强。可回顾今日头条所做的爆款产品,用户粘性却不尽如人意。其次,今日头条的变现模式还是以广告为主,单一的变现模式使其很难长期良好发展下去。

但可以相信的是,一个产品从无到有,从高光到落幕,往往只在一瞬间。搭上机遇这趟车,或者及时调整方向,或许就成了下一个社交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