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调整!

很久以来,“第三空间”理论被视为是星巴克领先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空间”理论认为:除家庭和工作外,我们还需要一种像星巴克悠享店这样舒适、自由的第三生活空间,以栖息更多有趣的灵魂。

但是在迎来一波组织结构和战略的调整后,悠享的星巴克在明显提速:6月1日起,原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Belinda Wong)将升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

与此同时,星巴克中国现有全部业务将重组为“星巴克零售” 和“数字创新” 两个业务单元,分别由首席运营官蔡德粦和数字创新总经理刘文娟负责。

首席运营官蔡德粦和数字创新总经理刘文娟

这次调整透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星巴克中国区的形势很紧张。

2018Q3,星巴克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2018Q4,在全球营收增长11%,同店销售额增长3%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只增长了1%,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市场竟然成为一块短板,所以星巴克对中国区的调整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次,重点布局数字版块。

从这次调整的几位主要负责人来看,王静瑛此前曾推动星巴克和饿了么、盒马的合作,刘文娟经手过和微信合作的“用星说”及和阿里巴巴合作的“专星送”,在数字化运作上有一定的经验,也说明星巴克正在重点布局数字版块。

最后,外部压力增大。

截止3月31日,星巴克中国共有3789家门店。在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后电话会议上,星巴克提出了每年600家新店,到 2022年,在华门店数量达到 6000 家的“激进式”的目标。

但比起瑞幸咖啡刚刚在瑞幸咖啡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提出的在2021年底建成10000家门店的目标,星巴克的这个开店目标不是太激进了,而是太保守了!

瑞幸咖啡咄咄逼人的气势,星巴克感受到了吗?

中国咖啡市场很小,能活下来的只有一个

作为一个2018年才试运营的咖啡新贵,瑞幸咖啡这两年的发展太快了。

上线刚刚一年,瑞幸咖啡已经在全国建成2370家门店,其中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并不落后于星巴克。

成立不到一年半,瑞幸咖啡已经迅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世界上从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

瑞幸咖啡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有针对性的扩张计划。

简单回顾一下瑞幸咖啡这几年的开店情况就可以发现,瑞幸咖啡走的是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路线,这些城市的用户经济能力突出,对新的生活方式有很强认知感,对互联网咖啡的接纳程度也很高,所以业务推广相对容易得多。

其次,找到合理的价格空间。

瑞幸咖啡的单品消费区间在15元到30元之间,而星巴克的消费区间在30元-55元之间,所以,瑞幸咖啡从来不违言利用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的野心。

这还不算,根据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透露,瑞幸咖啡单杯成本已经从2018年一季度的28.0元人民币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3.3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进一步争夺新客户方面,瑞幸咖啡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开创互联网咖啡模式。

统计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超过95%的门店是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其中快取店占91.3%,悠享店仅占4.6%,瑞幸咖啡的模式从根本上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的需要。

由此可见,瑞幸咖啡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其志不在小,具备很强的策略性。

正如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所说的:瑞幸咖啡狂奔是真的,但是并不是蒙眼。

瑞幸咖啡跑得这么快,真相也许只有一个:中国咖啡市场很小,最后能活下来的只有一个!

毕竟在中国,咖啡从来都不是主流饮食,也不是生活刚需,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重视,富含糖奶油的咖啡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作为一个偶尔可以喝一下咖啡的消费者,现在能够喝到低成本的咖啡,烧的还是资本方的钱,这种劫富济贫的好事,还有什么好BB的?

国内咖啡市场花落谁家?

客观而言,星巴克能成长为和麦当劳肯得德一样齐名的世界性企业,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伟大。

所以,不能正确的理解星巴克的伟大,就不算是成熟的从业者。

比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星巴克都在坚持: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

这也难怪,在国外,咖啡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很好的传承。

比如说,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咖啡馆创作了很多不朽的传世名作,巴翁一生喝了5万多杯咖啡,平均每天6杯多,他自己都说: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这些年在中国,星巴克也一直用心做咖啡,用心宣扬自己的咖啡文化。

以至于尽管从1999年星巴克就开始向互联网公司转变了,很多人还是不习惯。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星巴克都像瑞幸那样送外卖了,我还去星巴克干什么?

但这些年中国市场变化太快了,快得一直走悠享路线的星巴克也坐不住了:

2018年8月,星巴克牵手阿里,利用饿了么的配送体系推出了“专星送”服务。

2019年5月21日,星巴克中国推出了“啡快Starbucks Now”服务:用户通过星巴克App可以选择最近门店下单,然后到店领取咖啡。

但是,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惑:一直主打“第三空间”理论的星巴克,它的核心竞争力会不会就此丢失?

正如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郭谨所说的,同款的产品、同样的供应商,为什么瑞幸能把价格降到更多?你的成本结构不变化,加上外卖费用和品牌溢价,只能让消费者付出更多,这其实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卖也根本不是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也不大喝瑞幸咖啡,但总觉得这话也没有什么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