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微信广告助手官微宣布,2018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小程序流量主广告收入分成比例优化上调,单日广告流水10-100万区间,开发者可获分成上调到50%。

此举不难理解。小程序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主力军仍是以小游戏为主,而小游戏主要的变现方式无非游戏内购买及广告变现。此外,提高分成比例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流量主的增加可反哺广告主,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

小程序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获取新的流量红利的可能。

在第七季微信公开课上,腾讯透露了小程序的最新数据:已上线超过100万个小程序,超过150万开发者加入,已有5000多个第三方平台,每日人均打开小程序次数为4次。

小程序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小程序并无粉丝的概念,在用户留存与粘性上存在着命门。因此,关于小程序能否取代App的讨论已逐渐式微。

在阿拉丁研究院出品的《2018年上半年小程序生态白皮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半年,网络购物、线下零售、生活服务和餐饮等行业的小程序的C端用户访问量和B端小程序数量分别占据了近一半。因此,除休闲娱乐外,小程序更适合的定位应该是轻量级的购物或交易工具,基于微信生态及线下的各种场景辅助电商、新零售获客与转化,是微信生态内尚充满红利的移动营销新渠道。

那么,相比传统的营销渠道,小程序存在哪些优势呢?

一、 流量红利。

零售商自建电商渠道的成本非常之高,无论是在流量的获取或者用户习惯的培养上。微信的体量已经基本覆盖整个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占据着最多的国民总时间,且小程序的开发成本低,玩家也远未饱和。拥抱微信的流量源是曲线救国之策,却也可殊途同归;

二、 场景丰富。

购物行为产生的根本在于用户需求,信息流广告通过内容刺激需求,互动式效果广告则通过权益。而微信生态内有基于公众号的内容场景、基于游戏的娱乐场景、基于线上线下的支付场景、还有只此一家的社交场景,可以很好地获取或者刺激用户需求。

三、 优质体验。

常规的营销渠道,往往需求通过跳转、或者下载、打开App来引导用户至最终的购买页面,在这些环节容易造成极大的流失。与此相反的是,小程序免下载、免安装、免注册,打开即可使用,在流畅性、稳定性、速度上远胜前者,最终可实现极高的转化。

四、 渠道下沉。

微信本身已经覆盖了巨大的增量市场,小程序天然能触达长尾人群,且随着小游戏的病毒式传播、拼多多的风靡,用户使用习惯培养完成,小程序的推广阻力比起下载一个App实在是小太多。

五、 连接线上线下。

线上营销,线下购买,还可利用实物促销反哺线上社交传播式营销活动。以蒙牛为例,围绕本届世界杯,蒙牛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营销活动,其中在线下推出了“玩转FIFA世界杯 扫码红包100%”的活动,消费者在线下购买相关产品,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微信现金红包及蒙牛牛卡;与此同时,蒙牛在线上同期开展“全民集卡赢门票”,借由社交场景(分享或交换牛卡等)扩大传播声量。活动上线当月,蒙牛小程序DAU即突破100万,触达了全体网民。

黏性与留存确实是小程序的难题,但此题并非不可解。所谓让用户“用完即走,走完还会回来”,留住用户的关键不在留,而在“用”。如何让用户多用,那就要靠场景触发了。而在线上,微信最有价值的场景莫过于社交场景。

同比还没小程序出现的时候,传统的营销渠到,早就被各大商家给用坏,小程序的出现是必然的,一物的出现,必定会带新的一物,就例如社交软件QQ的是时代,再到微信的时代,那就是一个转变,再或者传统营销再到现在在网络营销,这就是时代的的产物,那么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事物,银行卡支付,微信支付,再到支付宝之后,这个转变就说明了新事物的出现必定会带动一个新的行业的发展。例如小红书创办于2013年,是一个通过深耕UGC(用户创造内容)的购物分享社区,不到5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口碑库和社区电商平台,小红书通过用户UGC内容的迭代已经成为了某种形式上全新的“生活方式指南”。

小红书的运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在社区平台上分享购物以及产品使用经验,在交流生活方式的同时向其他用户推荐所使用的品牌产品。再次,通过引入一些知名的美妆博主分享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穿搭化妆技巧,带动社区UGC(用户创造内容)的发展,在女性白领一族中产生不错的口碑,用内容产生带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