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谈“流量”。确实,纵观整个大环境,现在的流量越来越贵了。许多品牌基于“先吸取流量,再考虑变现”的互联网思路,导致流量的获取成本只增不减,“烧钱”这一行为也成了互联网流量争夺战的前提,比如对标星巴克的瑞幸就是这么干的。

随着现在各个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电商平台对于流量愈发渴望。为了找到新的流量洼地,提高品牌的销售力,他们不断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电商平台上下功夫,渴望趁着这些平台红利还在的时候收割一波,复制吸粉奇迹。

一、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什么?

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流量一直都是互联网公司争夺的对象。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BAT就是因为在各自的领域拥有庞大的流量,才成为我们口中的互联网巨头。可以说,流量是互联网行业引以为生的“血液”。

我们都在说“互联网+”,其实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流量,“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互联网的流量优势转移给互联网化的传统行业,从而实现传统创业的升级。

所以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流量就是市场,流量就是消费者,流量就是财富,流量也是金钱。烧钱做流量是因为有了代表市场、消费者、财富和金钱的流量后,付出的金钱自然能赚回来,还能带来更大的利润。

有人说,随着流量变得越来越稀缺值钱,谁拥有了流量,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未来,我深以为然。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是销量的保证,更是品牌发展的原动力。

二、流量焦虑时代,用户“私有化”成品牌最大目标

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细分,媒介接触点、用户媒介使用时间都越来越碎片化,流量越来越难以获取了。

于是,在用户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的今天,流量正逐渐向头部内容或者品牌聚集:无论是内容产品,抑或是品牌营销活动。正在品牌都在焦虑获取流量越来越难的时候,“私域流量池”顶着社交红利的风口突然火了起来。

提到“私域流量池”,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淘宝,私域流量池里的用户是自己的,可以反复利用,可以免费触达。与之相对的则是公域流量,比如百度、淘宝、京东等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只是流过,需要花钱去买,而且越来越贵。

如果具体来讲,“私域流量”要求企业从用户增长的增量到用户的质量,把之前从门前经过的用户请到家里来,而且没事就来做客,探究其本质,无非是圈住用户,打造企业自己专属的用户资产。

三、从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品牌该如何实现用户的私有化?

1、从获客到留存,巩固新用户成主要目标。

在流量时代趋势初现时,流量是用户增长的主要驱动引擎,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普遍关注的都是流量,更重视流量思维。但现在大环境发生了改变,消费增长的红利消失了,以往“烧钱换流量”的模式行不通了。大家突然发现,烧钱烧不出用户的忠诚度,也无法建立品牌的护城河。

所以,现在大家需要考虑的事情是除了把新用户留下来,再去想办法激活,让他们去推荐、变现,还要重视起与自己有强关系的老用户。这是一个思维和行为上的根本转变,即从“流量思维”变成“留量思维”或“粉丝思维”。

企业要想保持良性循环和逆风飞翔,只有回归用户需求,从留存用户入手,通过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的提升,切切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用口碑来驱动增长。

2、从流量到用户关系,积累标签数据做到降低流量获取成本。

一般情况下,品牌都在跟随潮流绞尽脑汁的想如何吸引新用户,扩大品牌影响力,但这样一味的向前看也有弊端,那就是品牌很少会静下心来,回头看看自己的老用户。狂人认为,品牌要做的就是积累自己已经获得的用户标签数据,以帮助我们对用户有更深入的了解。

品牌须知,从流量到留量,你要遵守“让用户知晓我的服务——与用户保持联系——激发用户的兴趣——促进销售转化”的良性链接,做到降低流量的获取成本。

四、从流量时代到留量时代,品牌如何攫取更多增量?

在我看来,流量和留量的关系很奇妙,品牌在用户运营过程中会因为流量产生留量,也会因为留量产生流量。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文章可以获得10万+的阅读量,是因为微信公众号本身就坐拥庞大的粉丝留量和朋友圈的流量,而10万+的阅读量也会为整个平台带来更多新的流量,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

也就是说,品牌靠用户流量获得用户留量,又因为用户留量带来用户流量。下面这张图就可以表明两者之间的奇特关系。

从用户获取到激活到留存,留存到传播和收入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漏斗,越往下越窄。而品牌要做的就是精细化分析用户获取到收入的整个过程,将蒸发量降至理想状态。

既然说到了流量和留量,最后就来说说,品牌该怎么做吧。

从流量时代到留量时代,品牌如何减少数据流到数据留的蒸发量?

1、针对用户信息获取的“二八”原则,建立亲密的用户关联度。

根据调查显示,大众对内容或者品牌信息的获取,有着很明显的 20/80 式分割演进:较少寻找式阅读(强需),较多偶遇式阅读(非需);较少严肃阅读,较多轻松阅读;较少主题阅读 ,较多延展阅读等。

这就导致品牌必须要要更了解自己的受众,找到和用户之前相关联的地方,在用户接触到信息时,就用他们关心的内容信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建立亲密的用户关系。

比如小米。在雷军看来,小米卖的不是手机而是梦想和参与感。通过小米论坛聚集用户,小米和用户互动加深感情,继而让用户越来越认同小米,最终成为小米的粉丝。“粉丝经济”既是互联网营销的核心战略,也是小米最核心的竞争力。

2、围绕用户的心理需求,找到激发用户被动注意力的“刺激点”。

在狂人看来,获取用户的注意力,实际上是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满足,比如恐惧心理(比如曾经备受吐槽的UC“震惊”标题体)、好奇心理(比如微博热搜上一些“不明觉厉”的标题会吸引你点进去)、困惑心理(比如曾经被骂惨但关注度空前高涨的唯品会病毒广告就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等。

因此品牌在与用户接触时,要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找到可以激发用户被动产生注意力的“刺激点”,刺激注意力的诞生。

比如方太。在2016年的5月30日至6月1日,方太在《京华时报》刊登了“史上最难”猜字悬念广告,此后又公布答案,原来,这些生僻字的每个部首都跟产品的功能相关。这样趣味性十足的新玩法,无疑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赢得了广大网友的高关注与热讨论。

3、从渠道、平台到内容,精细化获取用户注意力。

如果流量是建渠道,那留量就是建池塘,要学会精细化的获取用户注意力。

开口挖池塘(两微一抖一快手等社交平台);

培养大鱼(各大社交平台上的UGC用户);

建造生态系统(管理意识和机制都要跟上,让用户持续贡献价值)。

一个循环链就出来了:“借势引流——流量管理——加固用户——持续生长——捕捞吃掉”。

由此可见,不论是数据流到数据留,或是数据留到数据流,都需要先理解用户行为才能更精准的传递信息给用户,才能在留量生态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