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攻略和干货,而是体察生活和细节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知识焦虑当中,看似看了很多的干货,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却还是不得其法,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于是陷入了不停的寻找干货,然后惊呆大神牛逼,然后跃跃欲试,然后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继续寻找新的干货来为自己解惑的死循环里。

之所了看了那么多的干货还做不好运营,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1.看完攻略,却不会联想

如果你有兴趣把各家商学院分享的文章放到一起,每一篇文章打上一个标签,你会发现它们就是反复在聊几个一样的话题,给出的套路也是那么相同的几个。用标签来总结,它们分别是:场景、情怀、跨界、匠心、细节、设计感、代入感、情绪营销、用户洞察、反转、细节替换以及热点营销等,等等,和等等等等。

总有一些人(希望这其中没有你),在看完一篇文章后惊呆了,觉得作者说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套路,兴奋的分享到朋友圈、分享给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仿佛学会了这个套路立刻就可以晋级为大神,拿下10w 、100w 甚至是1000w 了。但是他却忘了,差不多的案例,同样的套路,不久前他也看过一篇,而且同样惊呆了的分享了。

(大学基础课)

小编不止一次的跟身边的小伙伴说,要想真正懂新媒体的玩法,要回去把心理学和营销学的基础课程给看懂,不要看那些流行的有关于新媒体的攻略,而是去看那一本又一本字典一样厚的学校里的教课书。要多去线下转一转,看看商场里都有哪些变化,看看那些让人心动的店铺是怎么布置装修的。

2.看完攻略,却不会分析

永远在看别人分析产品,分析案例,却不会分析自己的产品和案例。小编认为一个真正的运营人才,一定是懂自己产品的,然而绝大多数运营并不懂。每当有人求教运营问题时,小编都会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家是做什么的?”鲜少有人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几乎都是长篇累赘的废话。

看完攻略除了惊呆了,就只剩一脸懵逼,是不少干货党的通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是因为他们不懂自己的产品。很多人被“新媒体”这三个字给欺骗了,认为这一种全新的学科,但其实“新媒体”只是一种称呼。“新媒体运营”,运营的不是“新媒体”,而是在运营“产品的内容”。

(世界名画与动漫的跨界)

新媒体运营”应该是“用新媒体的手法去展示特定产品的内容,以表现产品的价值,以此与产品的目标用户产生链接”,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公众号。新媒体运营的主体是“产品”,而不是“公众号”。所以小编收集了很多“内容运营”做的很优秀的产品图文,用标签除了提示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会去分析产品,而不仅仅是被别人的分析“惊呆了”。

3.看完攻略,却不会替换

运营或营销,都在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那就是制造视觉冲击。标题党其实一种视觉冲击力的表达,通过视觉冲击来影响你的情绪,而他们惯常用的手法就是“跨界”。跨界最常用最管用的套路,我们天天说,但是很少有人会真的懂。如果一个讲师跟你说你要学会跨界,你一定会说他这个没什么干货,因为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

(剁手族比克)

前面分享了一张图就是跨界的结合体,你看到的时候惊呆了,但是背后用的手法却一点都不新奇。

无数人去分析它们为什么会刷屏。它们所使用的手法并不出奇,两个词总结:“用户洞察”和“跨界融合”。网易云音乐那个刷屏的地铁文案,也可以用这两个词囊括。网易云音乐和农夫山泉的AR音乐瓶,是两个大牌的跨界融合、是矿泉水和播放器的跨界融合。

看干货、看案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其中一个或几个元素,替换掉再去看。比如(我是说比如),如果有一天,农夫山泉出一款恶搞瓶,把瓶子设计成立立起来的套套呢?又或者是网易云音乐用自己的界面设计一款安全套呢?反正网易已经进军情趣用品市场了。

写在最后:「新媒运营社」从开号之初,就立足要做“最落地的新媒体运营指南”,想通过陪伴的方式来帮助更多小伙伴获得成长,而不是陷入寻找干货的死循环里。欢迎你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的实操干货,跟随我们一起去进行独立案例的学习和分解,掌握事件和产品营销的真正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