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奇葩说》缔造者牟頔的一篇分享,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内容的本质是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共振。刚开始时,深以为然,但越想越不对劲——

情感共鸣是我们每一个创造文字的人所希望受众可以反馈的直观感受,但是情绪共振却并非全是我们所希望的,很多时候的我们为了宣传效果会故事化品牌,所以很多恐惧悲伤一类的情绪,我们不想强化,使读者产生共振。

有这样一个悲伤地故事,一个伤心欲绝的人找一个同病相怜的人聊天,后来两个人一起绝望的自杀了,这就是情绪共振带来的极端后果。

对于长期的情感而言,情绪是一种短期的状态,随着外部的种种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拿看电视来说吧,当你看到了感人的画面,你也会随之眼眶湿润;当你看到了滑稽的一面,你也会哈哈大笑;当你看到了坏人得逞的时候,你也会愤愤不平。这些都是短暂的情绪表现,来的快去的也快。为什么情绪这么短暂,我们还要尝试在内容营销里给文字注入情绪呢?


1、情绪能吸引注意力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去做一个海底捞火锅的标题文案:①服务至上的海底捞 ②震惊!火锅还可以这样。读者在看到这两篇文章的时候,首先会被第二种标题去吸引,所以很多内容运营都会为了吸引别人注意力,在标题中加上“可怕”、“震惊”、“气愤”等情绪化词语,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情绪类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好像希望工程的图片是一个小女孩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很多人更加关注和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

2、情绪能增强记忆力

你的情绪在短期内一定是你脑子里能够记忆下来的片段。例如:你受到了父母的责备,你很沮丧,那么在接下来的2~3天,这件事情都是存在于你的记忆中的片段,在延伸到你对恋人的表白,亲人的去世以及中彩票的喜悦,这些都是你自身情绪的冲击,对于这样的时刻,你一定是记忆犹新的。

3、情绪能诱发行为

其实情绪诱发的行为主要就是分享,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不管是刷抖音也好还是刷微博,我们总能在下面看到用户的@符号,去@那些认识的朋友们,跟他们一起分享这个内容的有趣之处。这也是情绪所能衍生出来的一个行为,那么对于广告来说,一旦内容上能带给用户一个诱发分享的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给文字科学的注入情绪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情绪大致被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积极情绪的范畴里包含了快乐、鸡汤、正能量,这一类情绪会让我们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更和谐,不过我们常说的消极情绪也可以达到一个特定的作用:比如看到一篇疾病的报道,会促使我们去好好锻炼自己身体,看到一些疾世愤俗的内容,会让我们内心变强大。但是不管哪种情绪,都不能太过极端,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长期的处在快乐或者悲伤中,所以我们在进行内容情绪的注入时,要好好把握住一个情绪的平衡点。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干货内容,那么作为自己去分析,我们是为了去为自己不要落后的焦虑找一个平衡点,还是真的对于这部分干货内容有所需求。其实统计表明,还是前者较多,如果你的文案内容不能够让前者在你的文章中进行情绪的获取,那将很快就会被读者舍弃。

这也是战术型内容比战略型内容(比如《推荐几本好书》就属于战术型内容,而《我们为什么要看书》属于战略型内容)更受欢迎的原因,因为战术型内容可以在短期见效,迅速缓解你的焦虑,而战略型内容虽然意义更深远,但见效时间却要长得多。

所以想了解你的用户需要什么内容,就要去了解当下用户的一种情绪,然后再把对立面的情绪注入文章中起到一个平衡的调节作用,你的内容就更具备灵魂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的共鸣,就像生病看病一样医生的对症下药能够让用户在短期内获得一种轻松感和收获感。

所以,内容的本质实则是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