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咱们每天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时候被人挖掘着。听不完感兴趣的音乐

app,刷不完感兴趣的新闻app。咱们被这些app挖掘之余,还忍不住和别人分享,看,这app多

好,懂你心思呢!可是细细想来,顿觉可怕。隐私权也是宪法赋予人的基本权,可是现代的法

律还未跟得上飞速发展的科技.

阿里系这边,旗下子公司支付宝被爆出在“年度账单”活动中,靠默认勾选套取用户数据;腾

讯系也不消停,先是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公开质疑微信偷看用户聊天记录,几天后腾讯和广

州市政度试推出的全国首张“微信身份证”又被指责“动机不纯”;撇开这两家,号称中国最

大的内容平台的今日头条,被质疑利用手机麦克风获取用户数据隐私……


0000.jpg

不可否认,人类长期有着被隐私问题所困扰的历史。

从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发明以来,情况就更糟糕了,开始不断有人高喊着“隐私已经终结”。

你看,相机和摄像头的发明,便利了对人的偷拍和监控;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则让我们更容易遭

到窃听;计算机的发明,让个人隐私传播更加方便;而一定规模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倒卖市

场的形成也大多得益于此。从技术上来说,我们痛心疾首的徐玉玉案的根源,也在于此。

世界是怎么产生变化的呢?大概,要从“大数据”悄无声息地“侵噬”我们的生活开始。

不妨以“大数据”的应用为界限,将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分为前互联网时代和后互联网时代。

很明显,而当后互联网时代来临时,一切规则都变了。不妨仔细想想,你的音乐app是不是越来

越懂你听歌的心情了?新闻app上,你感兴趣的新闻是不是怎么也刷不完?地图类app、打车软

件是不是总能准确识别“家”、“公司”、“健身房”的具体地址,并且带你完美绕过拥堵路

段?

为什么一个机器能做到这样?

一切源于大数据的应用。胡凌指出,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人隐私和数据可以

被更加便利地公开、搜集、聚合、分析和使用,规模之大超出了想象。恩,至今我们仍无法判

断这个过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多大。

简单做个对比,大家都知道,古往今来,掌握客户心理都是商家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那么在

这个问题上,过去和现在的企业分别是怎么做的呢?不难回想,前互联网时代,无非是问卷调

查,电话访问、实地走访、会员卡……且不说想要分发给足够量的用户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单是这些数据的统计和整合,就是个浩大的工程。


1111.jpg

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根本不用企业主动出击,网络大数据几乎可以搞定一切。事实上,其

实我们听的每一首歌,叫的每一次外卖,打的每一次车,都可以被企业获取,成为其海量数据

中的一点一滴,然后被拿来做深度的数据分析,转而用于商业中。

当然,从现实环境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石油。大多数时候,只有具备了相当规模的量

,足够广阔的覆盖面和足够精准的数据源,数据会有足够的价值。

你看看各大互联网企业狂飙突进的“圈地”运动。诸如滴滴之类的新兴独角兽正不断靠烧钱、

补贴拓展用户数量,而像腾讯、阿里一类的互联网巨头则一刻不停地兼并小的互联网企业,开

设各类大数据研究中心,争相变得更“懂”他们的用户。

听起来非常完美,企业为用户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用户则在享受服务的同时,“顺便”贡

献出自己的数据,两得其所。

但问题是,通过科技手段收集来的数据,能像传统的问卷调查一样,淡化甚至完全抹去用户的

个人信息吗?换言之,大数据时代,我们怎么去确定,这些企业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不会精准

定位到个人呢?

政府不能保证,企业无法保证,广告商同样无法无法保证。

物联网的兴起,则更加剧了这种矛盾。如今,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设计成通过传感器搜集和发送

信息的模式了。以智能家居为例,你的家具不仅会记录你的一言一行,还会把这个数据汇集入

终端,只要他们想,这些数据可以被“卖”或转移给任何人、机构、组织。否则,你在淘宝网

搜索的商品,怎么会出现在当当网的广告推送中呢?

更值得正视的是,我们已经离不开这样一个社会了。根据相关统计,2017年微信的用户已经超

过了9亿,支付宝用户已经超过5亿,滴滴日均单量已经达到29.5万单……新经济已经随着现代

商业的发展融入所有人的生活中。


大数据.jpg


而身处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我们除了“裸奔”,似乎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