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在河内的法国殖民地,政府曾经颁布过这样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给他发钱。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一些聪明人开始人工养殖老鼠。

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当局悬赏征购恐龙骨时,聪明的农民们会将挖出的完好恐龙骨,砸碎,再拿去按块数领赏。

本来的初衷是很好的,但为什么不仅不起到好的作用,反倒与最初的目的相悖呢?

其实,这是进入了一种激励过敏的怪圈,那么多类似的案例,说明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

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利己的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这样问题就清晰了,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只会进行自己有利可图的选择,好了,那么我们来进行惩罚性的措施,会不会有效呢?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

一个幼儿园,因为很多家长不准时来接孩子放学,导致学校老师不得不在学校一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被接走才能下班,这让学校老师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校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惩罚措施:下课后,没来接孩子的家长,每超过半小时交罚款50元,罚金直接给老师,谁知道,迟到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这又是一个悖论,本来惩罚是为了让家长准时来接孩子放学,但起到了反作用。

后来才知道,那些迟到的家长是这么想的:本来迟来接孩子,心里面觉得对老师很愧疚,下次还会注意尽量不迟到,但自从有了罚金,每次迟到只要算算交多少钱就好,这个钱就是给老师的安抚金,愧疚感完全没有了,只有罚金多少上的对比了。

奖励和惩罚都不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不难,我们应该学会从形成原因中找到解决方法:

方法一:把目的和奖惩制度联系起来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方法。既然人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那不妨就把目的和制度结合起来,让他们无法单独使用。

在古罗马, 当一座桥竣工通行时,工程师必须站在桥拱下一周,看着车辆安全驶过。

这种机制好就好在,它把工程师的生命安全和桥的质量绑定在了一起,没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冒险,所以,这种制度会鞭策工程师将桥建得足够稳固,也就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如果效果还不够好,你甚至可以把奖励和惩罚制度结合起来使用。

方法二:利用人性来博弈

人性都是贪婪的、自私的、唯利是图的,这是人性,在经济学中,设定模型的“理性人”就是根据这个来定义的,为的就是更好的模拟现实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人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惜一切手段,既然不能避免人性,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一些规则的制定。

比如,一个苹果,两个人分,如何能够让双方既觉得公平、又不会抱怨呢?先别忙着看下面的答案,思考1分钟,再接着看下去。

最佳答案就是,让一个人来切,另外一个人来选。

其实,这就是博弈论,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并让这个弱点来为你所用,并且,这种弱点作用越强,使用的效果就越好。

总结:

一些你以为的奖励和惩罚,不一定能达到你所要达到的效果,但当我们知道了这些与预期相悖的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后,我们就能够更好的避免出现这种南辕北辙之事,更好的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