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今天要跟大伙安利一家超市。

诶,别急,不是要你们去消费,毕竟这家超市在台湾,你想买也买不到。

那为什么还要安利它呢?因为人家在12年间,卖便宜货卖到开挂。

我们知道,这些年的消费升级以及个性化需求,把低价产品打入了万丈深渊,导致“便宜没好货”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多企业想突破困局,但依旧跳不出两种传统的售卖方式:一种是大力宣传超低价;另一种是高级包装低价商品。

但消费者却对这两种售卖方式越来越不感冒,企业策手无策,低价产品似乎也看不到出路。但台湾这家超市却打破了这个魔咒。

不仅开了超过700家连锁超市,成为全台湾数量最多且影响最大的连锁超市品牌;更成为台湾消费者最常去且最受欢迎的超市。

2

可能去过台湾的人都不陌生,这家遍布台湾各地的连锁超市,叫“全联”。

你别看人家现在活得滋润,20年前混得可不咋的。

1998年,全联只不过是一个装潢简陋,空间狭小,地点也偏僻的民营超市,完全跟高大上搭不上边。

加上当时消费市场深陷“外国月亮比较圆”的迷思,台湾遍地是时尚又美观的洋品牌,根本就没人把余光扫向土鳖的全联。

受消费者不待见也就罢了,关键是,全联想拓展分店,却常常因知名度低和品牌形象不佳而被商户拒租。

面对这样的困局,不变相当于慢性死亡。那变,又要如何变?

好在全联做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洞察市场,分析消费人群,重新定位。

3

全联很自知。一来它没宽敞漂亮的大卖场,没有醒目的招牌,更没有特殊的服务,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

但谈价格并不讨巧,因为所有的超市都自称是最便宜的,消费者根本就搞不清谁最便宜。

于是全联开始琢磨消费人群,当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每天精打细算的主妇,一来她们不希望跟商家跟她们斤斤计较,更不希望受欺骗。

所以全联给自己找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老实本分”。因为只有跟老实人打交道,才能让这群主妇放心、安心。

现在品牌核心理念有了,又该如何传达给消费者呢?

他们找来了代言人“全联先生”,把全联先生塑造成一个憨厚,甚至有点笨的人,然后开始让憨厚的全联先生出现在电视上广告上。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超市无非就是个购物的地方,既冰冷又没人情味,但全联却用老实忠厚的全联先生架起了和消费者沟通的桥梁,成功用温情和贴心打动主妇人群。

▲全联先生(中)助推配菜料理包

4

但单单有温度还不行,“便宜没好货”的思维还在固化。全联再出妙招,以全联先生憨厚的形象自曝其短。

比如:

谈价格时,全联先生说:因为店铺地点不佳、铺租便宜、没有停车场,所以我们的价格便宜。

谈质量时,直接点出“有人怀疑全联的洗发精比较稀”,直面澄清。

总之,全联靠着一股“憨劲”,成功诠释全联“便宜有好货”。

就这样,又便宜又有好货的全联开始有了品牌影响力,但好巧不巧,2008年那会,台湾和大陆一样,也发生了三聚氰胺“毒奶事件”,整个消费市场开始人心惶惶。

全联又一次抓住机遇,将品牌关键词调整为“公益”。

为此,它不惜做了一个亏本的决定,消费者只要拿着毒奶罐就可以直接到全联退货。

尽管这个决定损失了一亿新台币,但却赢得了业界美誉。

为了进一步收拢大众的心,全联更是趁热打铁,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接连推出了几条公益广告。

就这样,公益形象建立起来了,但主打公益绝非长久之计,全联再一次回归本身价值,主打“省钱与健康”。

不仅推出了全联福利卡,更把人们在超市里买东西的动作编成了一套广播体操,将省钱和健康联系起来,推出“全民省钱运动”。

5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谈省钱,说不好就成了抠门;再者,几年时间过去,80后90后也开始成为消费主力,这时候,拉拢年轻消费主力成了当务之急。

全联怎么做呢?

先跟消费者来了一场情感的沟通,告诉他们,省钱不是抠门,是把钱用在更好的地方,比如“梦想”,成功升级品牌。

其次,开启了“全联经济美学”,选择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给出14条节约的理由,比如“长得漂亮是本钱,把钱花得漂亮是本事”、“来全联不会让你变时尚,但省下来的钱能让你把自己变时尚”。

另外,还借助LINE先后两次推出全联福利熊的免费表情包,结果短短一年,便成功吸引800多万人成为“全联福利中心”官方帐号的好友。甚至还推出“全联购物潮包”,把购物袋变成生活态度、消费价值观的载体。

▲全联经济美学系列广告

6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随着这两年银发经济的崛起,全联又回过头把目光对准老年消费者。

一样的全联经济美学,但把年轻主角换成了银发老人,让这些老人着全联购物潮包,再穿上印有“老人省钱哲学”的白T走T台秀。

比如,“富不过三代,但来全联可以一代一代省下去”、“养成好习惯很重要,我习惯早睡早起早点去全联”。

一来升华了老年群体,帮他们向年轻一代传达自己的省钱价值观,二来潮流的老年宣传方式,也让年轻人更认可全联。

其实说到底,全联的逆袭以及持续走红台湾,绝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在于洞察市场,不断调整品牌定位去迎合消费者习惯。

任何企业也是一样的,面对市场的巨变,不要急于调头转向,要先寻找自己的优势,然后再选择新的切入点为企业开拓新道路。

而企业的转型以及品牌升级,绝离不开对市场的洞察细分和消费者的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