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你买过彩票吗?那么,你是愿意自己选还是机器随机帮你选呢?

又或者,摇骰子赌博的时候,你想获得一个较大的数字时,你是会尽可能的使劲摇还是随便摇摇?

我想,关于这两个问题,90%以上的朋友会选择前面的答案,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个迷思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个概念,叫控制错觉(Iillusion of control),是指我们会高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影响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但实际上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这个是一种认知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你实际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为的要少,尤其是在进行一些看上去需要用到技巧的事情上时。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们需要“主体感”和“确定性”

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我们对周围事件的感知,主体感(sense of agency)就是描述了这样一种感觉,人们感到自己是某件行为或某个结果的来源。

拿游戏来打比方就好容易理解了,你是你整个游戏世界的主宰,所有剧情和设定都围绕你展开,这也是为什么游戏能吸引人的原因。

主体感的主要来源是确定性,对操作结果的预期和实际结果的匹配,当预期和结果不一致时,主体感就会降低。

所以,正是在情境中被不恰当地激发起来的主体感,让我们产生了控制的错觉。

比如,坐电梯的时候,我们总会下意识的多按或者重按按钮,虽然很多时候,电梯依然关的很慢,甚至和自动闭门也差不多,但这个“安慰按钮”,却是提升乘客满意度的最佳选择。

2.对技能的痴迷忘记了概率论

概率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科,当出现了一些与技能相关的情景时(如竞争性、选择权、熟悉度、卷入程度等)。

我们就会容易忽略概率原理,并倾向于将结果的出现归为自己的聪慧及习得的技能,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出现控制错觉,这也就是自利归因。

随着岁数的增加,我们会变得淡定,沉稳,其实这是对于控制的放松,允许了不确定性的发生,知道了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控制的,并且很多时候,知道自己不是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者(好运者),一切,都与概率论有关。

好了,那么是不是我们对于生活就一点控制都没有了呢?不要那么悲观和极端,答案肯定不是的,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来锻炼自己。

方法一:分清技能和机会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伦· 兰格(Ellen Langer)于1975年系统地提出的。Langer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叫技能,一种叫机会。

技能是需要长时间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比如运动员训练,学习语言考试等。而机会就是可以忽略所有时间和发生情况的事件,比如抽奖。

在技能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和结果是相关的,但不是因果关系(没搞清这两者关系的朋友请查阅我的历史文章)。但是在机会情境中,行为和结果则无关,只与概率有关。

方法二:降低你的上帝感

成年人的控制错觉虽然比儿童要少很多,但并没有降到零点,也就是说,如果体验到了主体感,儿童和大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控制错觉。

即使是相对孩子而言非常理性成熟的大人,也会在主体感的影响下有“一切尽在我掌控”的上帝感。

所以,如果你想变得成熟,首先得忘记,世界不是那么简单的单一归因的,地球也不是都绕着你转的,让控制的错觉逐渐降低到理性的水平,并且,我建议是,越早明白越好。

今天的内容有点丧,但这不是我要传递给你的情绪,我更想要传递给你的,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你远离那些认知偏差和骗术大坑,虽然有点学术和枯燥,但这是会比你一直的“公主病”和“巨婴状态”要少走过多的弯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