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你身边的人突然聊到了一个热点话题,但是你一无所知。你心慌,感觉错过了什么重大事件,赶紧打开百度翻一翻。

你发现自己不在的时候领导开了个会,但没人告诉你会议内容。你很不安,感觉错过了什么重大任务,赶紧四处找人询问会议到底讲了什么,直到确认会议的确没有涉及到你的工作内容。

你之所以慌张,是因为你感觉到了不确定性的事件发生,害怕这可能会让你错过一些工作机会,或是让你离社交圈子更远,让你感觉被周围的人遗弃。

但其实并没有必要。

1    

  安全感的本质是长期持有  

我们知道,人有七情六欲,会产生各种需求。一般我们会认为,需求的终点,就是需求被实现的那一刻。

但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实现了财务自由,我们就满足了吗?当我们能和老外搭上话,我们就满足了吗?当我们的孩子拿下了第一名,我们就满足了吗?

不是。我们都很贪心。我们想要长期的财务自由、长期的交流能力和永远的第一名。

我们想要的,其实是长期持有。

即使已经持有了某种需求,一旦它们可能被外界影响,我们就会感觉到领地被侵犯。

因而,有预见性的我们,会提前思考外界是否有其它东西会对我们口袋中的成果产生威胁。由此,我们会在上班的时候害怕工作上有什么遗漏,担忧口头表达的能力会不会下降,害怕孩子的第一名下次能不能保持。

这种感觉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就是一种需求被实现后,想要长期持有的愿望。

这种需求可以是我们自我实现的,也可以是别人帮我们实现的。

2    

  安全感可能会变成一个人最大的负担  

人是社会性的,我们生而交往,关系的另一头是我们在追求安全感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来自爱人、朋友、孩子,我们希望自己和爱人长长久久、和朋友关系稳定、孩子可以优秀地成长。

当我们确定了关系,我们就会尝试将这些关系保持在一个高质量的水平;相对应的,我们就会开始担心关系质量的下降。

为了获得这部分安全感,我们常常会从两个维度切入:从他人入手,或是从自身入手。

很多女孩儿喜欢查男朋友的通话记录、聊天记录,恨不得监控他的一举一动,害怕哪个没接的电话是在欺骗。

很多年轻人喜欢刷抖音,刷朋友圈,刷新闻,希望掌握最新的动态,寻找与朋友、工友间的谈资,害怕因为聊不到一起会被同伴抛下。

很多父母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班级里的“家长圈”,担心孩子保不住第一,害怕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蹦句子了自己家的孩子还停留在ABC。

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想从别人那儿获得安全感,感觉实时监控了别人、寻找谈资迎合了别人,就可以一直保持安全感不丢失。

但往往事与愿违。即使你能将男朋友监控得死死的,但当他需要安慰的时候,你却没有在他身边。即使你能和朋友谈天说地,但当他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不上他。即使你能掌握“家长圈”的一切动态,但当你发现孩子成绩下滑,你仍是后知后觉。

你会很快失去你自以为得到的那部分安全感。对于这种短期安全感的追求,往往会使你更不安全。

因为这种获得表面安全感的方式并不稳定。因此,很多人把对安全感的追求变成了自己最大的负担。

追求安全感没有错,这种冲动本身就属于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一个人的本我。电脑没了操作系统就只剩黑屏,我们没有办法删除自己的操作系统。

但是,我们能不能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追求一些更加高级、稳定的安全感呢?

另外一种场景,才显得更加聪明和长远。如果在你的伴侣受到打击的时候,你可以给ta实际的帮助,你们便可以共同进步。在你的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以及时伸出援手解决对方的燃眉之急。在你的孩子学习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及时沟通,和他共同面对。

这样,你们的关系可以构建出一种相互的依赖,这样的基础是牢不可破的。

互相成为对方的依靠,才应该是为一段关系保质、获得安全感的正确方式。

3    

  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放弃安全感  

低等动物眼睛长在脑袋两边,视线发散,可以观察到四周的一切情况,非常有安全感。

但是它们因此没法聚焦,没法进化出大脑皮层,从而失去了进化到更高层次的可能性。

这就是选择全部安全感的代价。只有放弃部分安全感,才能得到进步。

什么是放弃安全感?

李笑来老师认为,放弃安全感就是将部分安全感交由别人保护,给予他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不会利用自己的信任辜负自己。

我认为,从需求的角度,放弃安全感,其实就是选择放弃对于需求的“监视”,相信别人可以持续供给我这部分的需求

就比如,我有写作能力但是欠缺运营能力,但是我需要运营能力,所以我选择相信一个有运营能力的人。在我相信他的过程中,其实我放弃了自我持有一部分安全感,这样我就可以更加集中地投入我的写作中去。

所谓勇敢,其实就是敢于放弃安全感。

一个月薪三万的人,敢于辞去工作跟人去创业,勇敢吗?挺勇敢的。一个月薪三千的人,敢于辞去工作跟人去创业,勇敢吗?其实这个更勇敢。

真正的勇敢,是愿意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自己本身的低级需求都没有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放弃安全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愿意接收新事物或是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随机性。

我们其实是在害怕,害怕新事物的到来会破坏固有的需求结构,打乱自己安全感的平衡。

于是多疑的伴侣总觉得爱人没接自己的电话时不是在开会那么简单;于是传统的家长不相信网课可以让孩子花更少在路上折腾的时间,学到更好的知识。

当我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地放下部分安全感,放下戒备,选择相信,拥抱进步的可能性。

不要因为自己对安全感的一时追求,而放弃进步的机会。更不要因为自己对于安全感的一时追求,放弃给孩子进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