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18岁女孩王心仪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后,发表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

640 (8).jpg

640 (9).jpg

▲王心仪《感谢贫穷》文章截图

文章自叙了她出身贫寒,从小到大的辛酸成长经历,表达了对苦难的态度——“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一位学霸女孩,竟然说出了这番话,着实让人吃惊,在此不禁想问:

既然贫穷限制了你的视野,刺伤了你的自尊,还带走了至亲的生命,对你的人生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为何还要感谢它?如果你坚持要感谢它,你因贫穷所受的伤害难道是梦寐以求的?

尽管贫穷在作者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贫穷本身就不是个好东西。对于一个弊大于利的事物,怎么能仅仅从它积极的一面而肯定它的整体消极性呢?

感谢贫穷这个逻辑如果成立,那请问如果某人的家被强盗烧了无家可归,结果当天发生地震,有家可归的都死伤惨重,这时候这个人是不是应该出来感谢强盗让他们一家躲过地震?这种逻辑不是很可笑吗?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如果贫穷也值得感谢,那么这个人本身就有病。

王心仪感谢贫穷的三大理由:贫穷让她领悟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让她坚信教育和知识的力量,赋予她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头的气量。仔细推敲一下,也基本站不住脚。

她小时候没有零食、游戏、动画片和芭比娃娃,只能捉虫子喂鸡、玩水、爬树摘桑葚。难道这种近距离接触自然的奇妙,富裕的孩子就无法体验吗?这是她的出生环境和生活环境决定的,跟贫穷有什么关系?

从小督导她勤勉学习的,是她那有见识有责任的母亲,也跟贫穷没任何关系。

至于贫穷赋予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头的气量,老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决定自强不息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和性格,跟贫穷也没有直接关系。

贫穷对于王心仪来说,或许还能算得上苦中作乐。对于大部分贫困孩子来说,意味着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贫穷值不值得感谢,似乎更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

640 (10).jpg

相比贫穷,富裕才是教育的基础保障。在中国科举时代,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盛产进士;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在贫穷的非洲,有些地区连学校都没有。

进一步讲,王心仪现阶段所处的贫穷,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产物。这种不公平和不合理是要在改革中被革除掉的,毫无值得感谢的理由。

所以说感谢贫穷是一个混账逻辑,除了狂热的煽情,毫无理性可言。

02

在王心仪的文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

作者初一的时候,穿旧衣服遭到了一个男生的嘲笑,她回家向妈妈哭诉,她妈妈只说了一句话: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这个“他”,从深层次讲,已经超脱了某个嘲弄者的范畴,而是象征一切干扰你学业的身外之物,这是告诉她明确你的目标所在,就要心无旁骛去追求。

贫穷造成的买不起新衣服,面对一个人的嘲笑,就击跨了作者的心理防线。然而让她在嘲笑面前重新站立的不是贫穷,而是她那伟大的母亲。

这事儿如果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有多少母亲听完此话会蹭的站起来,撸起柚子、抄起家伙,走,找他算账去,凭什么嘲笑我家孩子!

640 (11).jpg

面对羞辱以平常心处之的冷静理智,是难能可贵的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足以让她脆弱的心灵,在这番教导和鼓励后拾起自尊,无视那些冷嘲热讽,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勇往直前。

比这种深明大义更可贵的,是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没有放弃支持,一直用血汗钱来支撑她的学业。为了她的学业,父母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身体健康和劳动所得,没有最基本的人生享受,只有最无私的自我牺牲。

在很多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孩子被迫辍学打工,人生轨道从此转向,一生混迹底层沦为剥削对象。

640 (12).jpg

如果当初的父母不那么高尚,而是对她说“考虑到家庭的经济压力,你还是别读大学了,去打工吧,帮家里分担一些。”从此她就成为一名打工妹,还会有感谢贫穷的心态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让王心仪不坠青云之志的,并非贫穷本身,而是父母微言大义的教诲和不计代价的支持,让她有幸出生在贫穷家庭却坚持完成学业,并在自己的自强不息中脱颖而出。

贫而乐道、甘贫守志,固然值得赞许,但贫穷毕竟终将被时代遗弃,连小平同志都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它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