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8]29号,简称“29号文”),对互联网资管做出了明确规定:

资产管理须纳入金融监管;

依托互联网公开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须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资管业务牌照或资管产品代销牌照,互联网平台为各类交易所代销资管产品也被列为违规;

未经许可的须立即停止,否则将被列入非法金融活动,存量部分应当最迟于2018年6月底前压缩至零;

互联网平台不得为各类交易场所代销资管产品;

互联网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业务的一种,它依靠互联网公开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财产品。但根据29号文的要求,未来想要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的机构平台,必须要“持证上岗”。根据貌貌了解,这个证件并非通过普通的申请程序就可以拿到,它必须是中央金融管理部门颁发的牌照,也就是说未来想要发行、销售资管产品的机构要先获得“一行两会”的许可。另外,金交所、股交所等场所的产品将完全禁止在其它互联网平台销售。

可以说29号文是互金监管继现金贷、校园贷整治之后的又一枚重磅炸弹,对我们普通人的投资理财环境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微信截图_20181112125400.png

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乱象层出不穷,资管领域更是存在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如当年P2P平台在强监管袭来后,许多业务就不允许通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来操作,于是P2P平台将被禁止的业务剥离,再以不同主体运营的方式逃避监管,并主要通过定向委托的形式或以引流的名义为金交所提供代销等服务开展业务。简单来说,就是“风险”产品被强制下架,销售产品类别有了明文规定,这些公司为了躲避监管,就将产品换个包装、换个平台继续兜售。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因为资管领域过去没有明确的界限——什么合法,什么不合法,对于机构也没什么指定的“准入”要求,所以基本上谁都可以做,P2P、金融垂直搜索平台、网络第三方理财、地方金交所等纷纷加入其中,这就造成了资管领域的业务十分复杂,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微信截图_20181112125413.png

尤其是地方金交所,他们本来只是资管交易中的第三方机构,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信用背书,还有挂牌、登记、托管等服务,但现在逐渐演变成了产品发行方、管理方,甚至是自行发行资管计划、融资计划、委托计划、债权等。2017年3月爆发债务危机的辉山乳业就曾有一款融资产品是通过某金交所发行、代销的。

资管领域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鱼龙混杂之下难免有“浑水摸鱼”的行为,比如:互金平台利用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监管盲区下这些资金会被怎么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证券摇身一变进入资管领域,风险谁来承担?多方机构在资管领域交叉衍生出的新业务形态是否会违反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微信截图_20181112125446.png

当然,市场对于此次29号文的“一刀切”也有很多争议:金融的一大特点是其风险和回报的滞后性,只要提供金融服务,这个风险本质就存在,消灭风险就等于消灭金融。的确,正确的金融观是管理风险而非杜绝风险,但在风险爆发前不能过于宽松,有时候让整个金融系统崩盘的只是一块小小的积木。中国的资管市场有百万亿的规模,互联网市场受众多,牵扯面广,是整个资管市场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整个资金盘我们不能“放之任之”。

此外,一旦有违规产品为了躲避监管混入资管领域,最先遭受损失的一定是普通老百姓。因为此前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持证上岗”的说法,但凡是有信用背书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人都会相信。但实际上,“卖家”早已联手,“买家”还一无所知,什么理财产品可以买,什么理财产品不能买,公众是很难分辨的。所以相对严苛的29号文也未尝不是在给我们打造一个干净的理财环境。

去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有这样一条: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同时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

简单来说就是打破刚性兑付。但在互联网资管市场,不少机构对投资人的承诺是: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业的普遍共识,如果都是保本保收益,就意味着产品本金、收益会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一旦无法如期兑付,机构就必须托底。但机构的托底能力究竟如何,我们无法确定。不要忘了,美国几大百年投行机构在金融危机期间覆没,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储蓄和央行的支持。

所以,此次明确互金资管平台的资质与打破刚性兑付是有一定联系的,29号文要求资管机构有牌照才算合规,无牌照即为非法,这是确定资管领域有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原则,唯有消除套利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让资管产品回归本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而不是让一些监管套利或者交叉衍生出的新业务打着“保本保息”的旗号阻碍资管市场的进步。

根据要求,2018年6月底前互金资管领域未经许可的存量将会被压缩至零,还有短短3个月时间,除了机构需要马不停蹄地整改,作为投资者我们也有必要关注一下这方面的动态。

任何新规的发布都有其原因,金融监管自今年开始呈现出“穿透式”特征,监管部门会堵死任何可能存在的盲区,给未来金融环境的稳定增添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