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邱晨。


在演讲主题列表上,我的主题是"一个故事"。其实看到这个东西才觉得自己是没有太多故事可以讲,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给了我这么一个主题,怎么办?我觉得换一下,就讲讲人生中出的很多事故吧。


image.png

是这样,昨天晚上《奇葩说》就有一个事故。我做了一个PPT,被薛兆丰老师给diss了,因为字很小,都看不清,违反做PPT的原则。我听了之后立刻满头大汗。

因为我之前是设计师,其中的一项业务就是给上市公司和媒体做PPT,而且我是出过PPT课程的。第一次在奇葩说上面放PPT就被薛老师被骂,说完全违反做PPT的原则,我觉得好沮丧。

image.png 

不过不要紧,这虽然是一个事故,但是它成为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第一次有人在《奇葩说》舞台上面因为使用PPT,又因为PPT看不清楚被diss。

我们就想了个招,在那上面贴了一排花字,叫做如果你想看清楚,就到我们公众号(东七门)上面回复“邱晨PPT ” 这几个字,于是昨天晚上公众号上新增了一万个粉丝。

image.png

在过来参加这个活动之前,我的朋友圈被和活动相关的一篇文章刷屏了。文章说这是一个注定不会火的活动。大概内容是有璨在地铁为学员作业打了一个广告(编者注:三节课地铁成果展),因为地铁的种种限制,活动进行的非常坎坷。


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坚持,终于让这个广告在地铁上得以露面。 但难道不正是因为这些波折,成就了这一个好的故事吗?

如果我们人生中单纯做广告,有太多机构比我们豪华的更多,可是没有人会像咱们一样遇到这么多挫折,这些挫折反而成为了这个广告一个最大的爆点。所以当我看到公众号上面写说这是一个注定不会火的广告的时候,我心里呵呵一笑,这是一个注定会火的公众号。


image.png


我在这些广告里面看到的,觉得跟我真正契合的一句话,叫做学习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学习可以照亮自己。

 我打算跟大家聊几个跟学习有关的几个小故事吧。

比“1万小时”更靠谱的,是“10小时定律

第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跟辩论的事情。大概就是我从18岁开始打辩论赛,我从来没有认真坚持过这件事情。可是这件事情一直留在了我生命里面,所以在我遇到机会的时候,它绽放出了光芒和火花。

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讲另外一个故事,我上大学的那个时候,人生的志向是成为一个产品经理,而那个时候是2000年,根本就没有这个岗位。那为什么我说,当时我真的很想成为一个产品经理呢?


那个时候我上大一,在竞选我们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的时候夸下了海口,说信息化是我想为我们学院做的第一件事情。2000年那个时候,有很多人连电脑都没碰过。后来,我被选上了学生会副主席。但是全校连几台像样的电脑都找不着,更别说要做信息化。

所以我就自学做网页,自己把网页给做了。我就记得寒假里面去书店里面买书,那时候有什么网页三剑客。我买了一套书,190块钱。一本书,薄薄的,两张光碟。我把CD插在我的电脑里面,开始看那个教学视频。看了整整两天,中途睡着了大概四五次,然后我就把那个网页做了,成为整个中山大学第一个把学院网站给做出来的人。


这是大一的寒假。到了大二的时候我做网页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大二的时候参加学校网页制作比赛拿了一等奖。但那个时候,我打辩论赛很差。大一打新生赛第一场就输了,大二打信息辩论赛的第一场就输了,我差一点就进不了校辩论队,我进校辩论队是大三的事情,可是大二的时候我就拿全校网页制作的一等奖,如果我没有进到校队,我就是想做一个产品经理。


到了大三的时候,我去写了两本跟网页制作有关的书,其中有一本在豆瓣上面好像还能搜得着,搜到的朋友都不会相信是我写的。因为上面没有照片和作者信息。做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目标。


当时出版社要找很多学生来一起出大量计算机相关的教材,我觉得需要挣点零花钱我就去写,清楚的记得标价是17—22块钱一页。,一个暑假我写了一万块钱出来。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在辩论的这条路线之外的一个故事,就是我努力的朝着一个还没有发明出来的职业前进。


image.png


做这件事情,让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跟学习有关的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


第一,做一件事情我们要先立一个flag,这样更有利于你把事情学下去和做下去。如果当时我就是想学怎么样做网页,我觉得我那个寒假是没有动力好好的把这件事情学下去的。因为当时很多教程根本没有像现在三节课、或者是我们在做的知识付费这样精练的水准。


一个机械一般的女生飘在一个屏幕录影的上方,你真的觉得特别困。如果我没有放出来那么一句话,我是不会有任何动力把那个东西学下来的。所以先立一个flag,有利于我们去学枯燥的事情。


第二个,学很多东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通过在一件事情上持续投入很多很的时间,你终于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大神。但是我向来不是一万小时定律的粉丝,我大概是十小时的粉丝,学东西特别着急。


很多东西的学习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你在单位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在最开始的投入时间是非常高的,我说是用一个寒假学做网页,其实真正的就是在那两天,看完了就做了,做完了就会了。基本上我觉得学一个领域里面的一个技能,前一百个小时是最重要的,甚至前十个小时的效率最高。

如果前十个小时你完成不高,就会pass。但前十个小时到一百个小时,基本上你可以学会那么一个没有那么精深的专业里面大概80%的知识。


但是后面一万个小时是从80分到90分,从90分到100分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最后那一个阶段,但是不要因为最后那个阶段的艰苦的惧怕,就不投入前面十个小时到一百个小时。


第三,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要通过去教别人来梳理自己的知识,来检测自己有没有学会你想学的东西。其实对于我来说,写那两本书比当时寒假去看别人写的书,作用要大的多。

定律努力不一定成功,不等于努力毫无价值

我还想跟大家讲最近让我触动特别大的两个别人的故事。

最近《奇葩说》有一个叫题目是“他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在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特别好的例子,说老实话我这个人36岁了,你要让我回忆我人生中真的努力的场景我真的想不出来,我不是一个特别坚持努力的人。


但有一个人叫做詹青云,她就过来跟我讲她的故事,詹青云就是我的徒弟。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辩论队的教练,她应该是2010年左右进入的香港中文大学。她是我的学妹、队员和徒弟。可是坦诚来讲。


在当时我做她的教练的时候我不是很熟悉她,我只知道这个队员看上去很不努力,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第二天就要比赛,而且是一场大型国际赛事的决赛,可是她在看球。我就觉得这个人不是特别的努力。


直到这一次她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她当时在学校打辩论赛的时候同时在申请哈佛大学的学位,她要考GRE,要考托福。她的GRE最后是考了满分的,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她考满分这个事情其实非常辛苦。


因为考试时间是大概早晨九点钟左右,她为了完全的模拟在考试中的场景,她把自己的整个精神状态调节到,不管在哪一天,早上九点钟都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她在40多天里面都坚持早起,早上八点四十五准时坐在自己的书桌前开始一整套GRE模拟。


而这一切我是完全不知道的,我只觉得这个人好像不是特别努力,她经常找不到人,来的时候懒洋洋的,随便找一句话,稿子也不好好写,第二天发挥得还可以,所以我不会找她的麻烦。我从来不知道她为了考试和辩论兼顾背后付出过这么大的努力。


詹青云很聪明,但是我觉得她最重要的天赋不是聪明,而是她对自己足够狠。她在哈佛跟她的同学们在非常拼的学习。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些鸡汤写的哈佛凌晨四五点钟图书馆的样子,我问她是不是其中的一员。她说有些夸张在里面,凌晨四五点钟并没有很多人在里面学习,有一些是在里面开Party。


另外虽然大家学习都很勤奋,但其他什么都没有落下,哈佛大学有赛艇队,有辩论社,很多东西都没有落下。她说这才是让她感到压力最大的地方。


所以她在哈佛的时候几乎切断了跟朋友的联系,放掉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就是为了简单的不掉队而已,毕竟英语也不是她的母语,学起来非常痛苦。


image.png


所以我在这个看似很懒散又有足够的天赋的人身上,看到了她可以对自己这么狠的潜质。我觉得深受鼓舞。所以跟她聊完之后,虽然是在奇葩说我没有讲她的故事,可是当时她告诉我的那种感受我在台上充分的展示给大家了。那里面有一小段话我非常喜欢,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努力过一次,它的结果未必是好的。


就好像努力未必能够获得成功一样。我们都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可是努力的价值在哪儿,学习的价值在哪?学习可以照亮自己,努力也是。


而且努力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告别后悔的情景。但凡你真心的拼搏一次,你就会感受到因为你竭尽全力了之后才能感受到无怨无悔和心灵的平静,而这可能是连成功都不能带给你的心情。

毫无价值学习的作用,是为了照亮自己

还有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分享。大家都听过鹿先森的音乐吗,一个民谣乐队。

这个乐队很有趣,他们大部分乐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很正式的工作,在中国建筑研究院。他们周末晚上演出完白天要上班,跟我们很多人一样,学习了之后上班,上班了之后学习。他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常接地气的一面。


比如说他们主唱是一个话唠,而另外一位弹吉他的人,非常爱表现。弹吉他的整个人最喜欢他们乐队的一首歌叫做《晚安》,因为没有歌词,全程都是他的solo。我还看过他们演出的片段,唱歌那一位喜欢说话,就在演出的时候说他自己的诗。


日常生活里面他们虽然是很出名,都是很优秀的音乐人,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其实和我们是一样的。我觉得最感动的是他们演出完了之后会拥抱一下,然后把衣服脱了,穿上每天要上班穿的衣服回家去了。


我当时在大学的时候身边也有这样的乐队朋友,即便毕业了要参加演出,在参加演出过程当中下班晚了,或者是头一天太累了迟到了,领带一扯,衬衣一脱,里面穿着T恤就上台了。


还有我很喜欢一个乐队组合,叫做房东的猫。我最近才发现我跟她们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小的交集,我和她们都认识一个好朋友是新东方的老师周思诚。我认识周思诚是因为周思诚参加过奇葩说,而且他是我的老乡。


房东的猫喜欢周思诚的是因为上了他的课,考大学英语四级。她们受过周老师的鼓舞,所以很喜欢他。我们产生了很神奇的交集之后,我会跟这些好像平时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共振感。就觉得他们也是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很多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跟我们感到相同的痛苦,比如考四级,比如第二天早上要上班。


 这让我很有感触的是,你看我讲了乱七八糟的故事,也我的,有詹青云的,有乐队的,它们都有个小小的共性,就是我们有点不务正业,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叫做斜杠青年。可是我们不会简单的用斜杠这个词儿来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每个斜杠不是斜杠,它是我们在学习,我们在学习一些看似没有用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一种跟我们当下的主线人生剧情没有关联的技巧、方法或者生活方式,无论是我当年想当产品经理也好,还是要考四级一样,我们都在学习。


我们现在学东西的结果其实是挺好的,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在当时的时间点里面,学习让我们付出了时间、付出了代价、付出了很多心血却看不出未来到底有什么用处。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句话,学习的作用是什么,学习的作用是照亮自己。


每一次事故,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故事


可以没有梦想,但一定要有一些念想好多的演讲当中我们都会听到有人鼓吹学习的作用,有好多人都激励我们希望去学习。说实话我年轻的时候也上过新东方,里面写着非常励志的话,人生终将辉煌。


我其实挺不喜欢这种感觉的,我觉得我们用梦想绑架过太多人的青春,我自己的青春也被很多莫名其妙的激励所绑架了,我不希望这样


好多的演讲当中我们都会听到有人鼓吹学习的作用,有好多人都激励我们希望去学习。说实话我年轻的时候也上过新东方,里面写着非常励志的话,人生终将辉煌。我其实挺不喜欢这种感觉的,我觉得我们用梦想绑架过太多人的青春,我自己的青春也被很多莫名其妙的激励所绑架了,我不希望这样。


我在舞台上讲过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话,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梦想,而且我从来都不喜欢用梦想鼓励任何人,用梦想绑架任何人。没有人能够为梦想的破碎或者是没有结果的回报去负责。如果你不能为这种破碎感而负责的话,就不能用这样的话去激励一个人,这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念想。梦想是孤注一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才称之为梦想。但是念想是什么,念想其实就是我就想想,不行就算了,我就是这么个人。我人生好多事情就是想想,不行就算了。


image.png    

我觉得刚才我讲的所有人的这些事儿,里面其实都是充满着念想的一生。我年轻的时候想过很多东西,除了想当一个牛逼的辩手,我还想当一个产品经理,我还想过当一个画家。阿詹她想当一个律师,也曾经梦想过当一个政治家。


还有那些想做音乐的人,他们想要成为很厉害的歌手,想要成为艺术家。他们也有很多普通人的念想,想考四级,想找一个好工作,那些在音乐里蹦嗒的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那也是他们念想的一部分。


鹿先森跟我们说过,他们最重要的梦想就是在自己设计的大剧院里面演出。也就是说,他们的正式工作 —— 做一个建筑师也是他们梦想中的一部分,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我希望大家别轻言梦想,但是把自己的每个念想都认真对待。


奇葩说上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念念不忘,必然很丧。有的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念念不忘不一定有回想,真的,我希望大家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世界的残酷,念念不忘必然很丧,虽然很丧,依然念想。我希望大家不要找一个梦想,然后孤注一掷,更重要的是习惯于在每一个念想上认真对待,让细水长流。

image.png     


我十几岁的时候想要当一个辩手,我非常喜欢蒋昌建,后来我就成为了一个辩手。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喜欢当画家,后来也差不多,我当了设计师。我大学专业是工商管理,我当时说做一个企业好像很厉害,现在我就创业了。整整十八年前,那个时候我十八岁,今年36岁了。十八年前我有一个念想;


我那个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念想是什么东西,那时候就是喜欢做网页,喜欢做设计,喜欢把整个项目在网页里面做出来,那个时候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名字。我最后也没有成为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可是今天我站在这里,和所有可能会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人站在一起,我觉得我的念想差不多也实现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