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 年,萨默塞特在英国上议院作证时,将上海称作「罪恶的渊薮」。从 1845 年设立租界之后,短短 20 年时间,租界就在一片歌舞声中充斥着鸦片、赌博、械斗……在这样的环境下,犹太冒险家沙逊家族来到上海,寻求财富。

早在 16 世纪,迁徙到巴格达居住的沙逊家族曾一度掌管全城财政,并成为当地犹太人的总族长。然而在 18 世纪后期,由于巴格达的反犹活动日渐加剧,沙逊家族被迫逃出中东,迁居印度孟买,随后入了英国籍。

沙逊家族在族长大卫·沙逊领导下,在印度成立沙逊洋行,经营英国纺织品、东方织物及波斯湾土特产贸易,以及参与向中国运销鸦片,很快便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富。 1918 年,大卫·沙逊的曾孙——维克多·沙逊继承祖业,掌握了新沙逊洋行的经营权,随即将总行移至上海,并亲自来沪坐镇,开启了沙逊家族的黄金时代。

如今,维克多·沙逊所建造的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华懋公寓(现锦江饭店北楼)、都城大楼(现都城饭店)等依然屹立在上海外滩。以至于西方人说「没有沙逊就不能理解上海」。

▲ 维克多·沙逊与舞女们

维克多·沙逊生于 1881 年,在一战空战中负伤,人称「跷脚沙逊」。他性格傲慢主观,野心勃勃。自掌权后第一件大事即将业务中心进行战略转移,由孟买移到上海,决心在这个「冒险家乐园」中大干一场。

维克多·沙逊执掌上海新沙逊洋行后,其经营方针首先仍然是持续发展贩卖鸦片业务,成为贩卖鸦片坚持到最后的外商财团之一。与此同时,他加强开展棉纱、布匹、军火、五金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获利非凡,成为棉纱最大的进口商。

新沙逊集团经营的第二个方面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事业。维克多·沙逊采取扩大租地造房的办法,既可保持地产的不断自然增值和将经营房产的风险转嫁给承租者,又可收取巨额租金,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土地上的建筑物亦归土地所有者。如 1921 年,维克多·沙逊将德安里的 55.609 亩地租给英商怡和洋行,到 1941 年,这一块地所获利润竟高达 1094 万余元。

1925 年,维克多·沙逊开始意识到高层建筑有许多好处,相对而言实用面积大、租金高、地价的增长率快……于是,维克多·沙逊相继建造了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大厦)、河滨大厦、都城大楼(现都城饭店)、汉弥尔登大楼(现福州大楼)、华懋公寓(现锦江饭店北楼)、格林文纳公寓(现锦江饭店中楼)等 10 层以上的高楼,几乎独揽了当时上海滩的高层建筑。甚至蒋介石和宋美龄举行过婚典的大华饭店,也被他推倒重建。自此,外滩一带的地价势不可挡,甚至超过纽约和伦敦。

1934 年,中国银行打算在沙逊大厦旁边中国银行旧址翻建当时远东最高的 34 层银行大厦。当地基都打好时,维克多·沙逊出来横加阻挠:这是英租界,在我的大厦旁边造房子,高度不准超过大厦尖顶。据和平饭店员工描述,这桩官司一直打到伦敦,结果中国银行败诉,硬把中国银行从 34 层砍到 16 层,这样中国银行就比沙逊大厦矮了一截。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住在和平饭店如同身处世界的中心,马歇尔、司徒雷登、卓别林、鲁迅都曾停留于此。无数政要在此风云聚会,上演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 维克多·沙逊镜头下的美女

维克多·沙逊经营方针的第三个方面是扩大投资上海工业。他根据上海租界的特点,利用外国商人的特权,采取兼并和控股方式进行工业投资,不走自建工厂、生产和销售的道路,以达到投资少、风险小和获利多的目的。至 1936 年,沙逊集团投资范围已涉及 13 个行业的 50 家企业,利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

维克多·沙逊经营方针之四是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他独资经营 5 个金融机构,重点是管理其家族的庞大产业。但是,维克多·沙逊野心勃勃,进一步联合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扬子银公司等其他资本集团,形成了以沙逊集团为核心的资本联盟。它的主要任务:第一、发行公司债券,以低利筹集大量资金;第二、投资房地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第三、扩大参与制,以极少资本统治许多工业企业部门;第四、办理某种利润特别优厚的金融业务;第五、进行股票投机,掠夺股民财产。

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维克多·沙逊登顶上海首富,全部资产达 50 亿元,沙逊集团近乎垄断了上海的地产、金融体系,连原来的英商怡和洋行和英美烟草公司也甘拜下风。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维克多·沙逊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这个城市,特别是加速了外滩的发展。

作为一个超级富豪,维克多•沙逊在上海的生活是惬意的,也是放荡不羁的。他使用上海滩第一台禄来相机拍下这座城市的照片以及他所感兴趣的一切,如帆船、情人和赛马。

▲ 被炮弹击中的和平饭店

然而,这样的奢华和盛况,在战争阴霾下黯然失色。 1937 年「八·一三」空战爆发次日,两颗炸弹正落在外滩与南京路的交界处,其中的一颗炸毁了汇中饭店的屋顶,另一颗则将和平饭店门前的玻璃雨棚炸飞,许多中外人士遇害。

此后,日军禁止外商轮船通航,上海的内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进口总值同比下降了一半。维克多·沙逊意识到日本要独占这一中国最大的市场,便抽走了数千万美金。

1938 年,纳粹德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犹运动后,近十万德奥犹太人远涉重洋逃往上海。在犹太苦难同胞厄运临头时刻,维克多·沙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他先后提供了数笔巨款,满足难民经济上的一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坚定和鼓励了难民在异乡活下去,恢复了他们做人的自尊心与顽强生存的犹太民族精神。

果不出其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他们不仅对外商的企业和财产加以掠夺性接管,而且将同盟国各国籍的外国人也大批关入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人在上海的特权连同上海的租界一起消失了,维克多·沙逊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他把上海地产公司、东万地产公司、汉弥登信托公司等附属机构撤消,并将远东营业、上海地产投资、华懋等地产公司改为上海分公司,设总公司于香港,资本额也改以港元计算,同时大量出售产业,连自己在虹桥路的别墅也出卖了,搬到了巴哈马群岛。其他一些中小犹商也纷纷离开上海迁移到美洲、欧洲和以色列。

新中国成立后,外资公司再一次面临选择。1958 年 10 月 31 日,新沙逊集团因积欠巨额债务,把沙逊银行、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华懋公寓(现锦江饭店北楼)等 9 家在华企业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华业务。至此,近代犹太商人全部退出了上海这个国际舞台。

▲ 上海外滩

没有子嗣的维克多·沙逊与中国再没有任何联系。 1959 年, 77 岁的他和照顾自己的 39 岁护士伊夫林·巴恩斯结婚,那时维克多·沙逊已经皈依佛门。婚礼当天,身患重病的维克多·沙逊坚持站着,并且帮助切开结婚蛋糕。

两年后,维克多·沙逊死于心脏衰竭。在死亡的当天,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能挽回,便抬起眼睛,轻声但坚定地对妻子说道:不必给我打这一针了,巴恩斯,请继续支持巴哈马儿童的慈善事业。

作为冒险家,维克多·沙逊无疑是成功的,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他赚取了太多的不义之财。或许是深知钱来得不正,甚至沾满了罪恶,维克多·沙逊一方面通过皈依佛门来寻求「救赎」;另一方面投身慈善事业,并在上海的建设中做出许多贡献。犹如太阳光经过水的折射会呈现七种色彩,维克多·沙逊身上的光点也绝不止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