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师傅控股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期内营收为309.96亿元,同比增长8.5%;本期溢利为14.88亿元,同比增长69.1%。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13.06亿元,同比增长86.59%。

今年上半年,不仅仅是方便面,连榨菜、二锅头的销量也有强劲的涨幅。于是有人惊呼“消费降级”。

真的是这样子吗?

数据打架,消费“降级”与“升级”之争    

image.png

无论从宏观数据,还是微观数据,似乎都在印证着“消费降级”这点。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零售额增长的下滑令人担忧。4月、5月和6月的增长率低于10%。

相比之下,方便面和二锅头成了热销品。以二锅头为例,牛栏山去年的销量为43万吨,二锅头这一低价产品,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仍在快速增长。

另一款吸引人的低价消费品榨菜,一改前几年的销量不佳的传统,今年也因其飙升的表现而备受关注。此外,方便面也在迅速增长。

大家普遍认为,消费降级了,没有钱买更贵的食品,以前吃牛肉、喝红酒,现在不得不改吃方便遄,喝二锅头。类似这样子的“消费降级”商品销售额有明显上升。

那么钱都跑到哪里去了?    

舆论给出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

1、买房了,成为房奴,其他消费减少。

2、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所以要削减开支,为过冬做准备。

3、行业不景气,收入自然低。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另一组数据却不支持“消费降级”的说法。

旅游、娱乐消费占比上升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值,衡量了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迁。

一般而言,高收入地区家庭恩格尔系数要低于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可通过居民食品支出观察消费是否有降级。

数据显示,1~7月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占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比值为14.6%,低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体育娱乐用品类占比不断上升,或折射居民维持温饱需求支出占比下降,而满足娱乐需求的支出占比上升。

image.png

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商品消费,未包括服务消费。我国居民在服务方面的消费,数据表现一点都不差。

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4%,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同期,全国电影票房320.3亿元,观影人次达到9.01亿,分别大幅增长17.8%和15.3%。

吃喝越来越上档次

白酒是一种具有较高可替代性的商品。兴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8月以来,36个大中城市中低档白酒价格增速下降,而高档白酒价格增速持续上升。

以商品价格衡量消费者偏好,不同档次白酒价格走势表明消费者对高端白酒青睐度显著高于中低端白酒。

image.png

乘坐飞机高铁出行的多了     

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看,民航、铁路客运量保持平稳增长而公路客运量则连续出现负增长。

由此,在出行方式选择方面,居民更青睐于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如航空、高铁等而非舒适度较低的公路出行方式,并未表现出消费降级的特点。

image.png

价格贵的手机好卖了     

2018上半年,中国市场增长最显著的智能价格段为 “700美金以上” ,尽管苹果销量略有下滑,但iPhone X销量强劲抬高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平均售价。

2017年Q4,iPhoneX全球出货2900万部,中国市场占700万部,占比24.1%;另外,荣耀10系列、小米8系列、OPPO R15系列、VIVO X21系列等手机拉动了“400-499美金”价格段的销量。

从上半年的状况看,消费者已愈发倾向于买价格相对高的手机,以使用更长时间,手机厂商想够着消费者更换手机的阈值恐怕得多费些功夫。image.png

不过,Counterpoint报告对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预期发展还挺乐观,报告指出下半年市场将逐渐恢复涨势,新品发布将成为关键拉动因素。

高房价影响消费能力?     

有分析认为,房价和房租的上涨,对百姓的购买力产生了一定影响。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经过2016-2017年的上涨,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已经超过不少一二线城市。

同时,本轮房价上涨周期中,三四线城市居民也出现加杠杆买房的现象,导致居民负债规模扩大。

一线城市的消费增速下滑部分原因就在于住房相关支出对其他消费的挤出,而随着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未来高房价对消费的抑制情况也终将在三四线城市上演。

image.png

不过,房价对消费的影响尚没有官方数据。8月14日,面对“房价较高致个人债务增长快,影响个人消费能力”的说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说,中国个人消费有潜力、有空间也有继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正在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对债务问题将有更清晰的、数据上的解答。

“消费降级”的生活     

大脑会美化、扭曲接收到的信息,这样人们就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或者更客观地说,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东西。

尽管一部分人会认为,说吃榨菜是“消费降级”,但他们忽视了“涪陵榨菜”是榨菜行业中“龙头”企业。人们正在抛弃其他杂牌,人愿意多付一点钱吃上有质量保证的“品牌货”榨菜。

同样的道理,市场上有很多假冒品牌,比如方便面的“康帅傅”。于是,一个人从买“康帅傅”变成买“康师傅”。对他来说,这是“消费升级”,而不是“消费降级”。

同样地,如今市场上许多所谓的廉价厨房用纸,看起来都像是降级,但实际上,从碎布到厨房用纸,这是生活方式的升级,是消费升级而非降级。

所以说,榨菜、二锅头等物美价廉的商品受到青睐,看上去是降级,实质却是消费理念提升的表现。消费决定变得冷静明智了,商家的智商税收缴能力受到遏制,毛利缩窄了。

中国式“消费升级”    

image.png

“消费降级”这种错误的判断源于一小部分人对真实的中国缺乏了解。

当涉及到“消费降级”时,这基本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概念。

那么中国的中产阶级呢?那么中国的中等收入人口呢?年薪50万,北京上海1套?

事实是,即使在美国,年收入4万美元(合28万元人民币)的家庭也算中产阶级。

中国的标准当然应该更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在中国,超过2000元一个月就可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这个群体有多少人?不超过4亿。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中国人不是。

所以,现在网络上,一小部分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降级”,对很多人来说,它是“消费升级”。

比如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记者去了一个贫穷的山区采访,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吃方便面,很伤心的问,是不是父母出去工作了,爷爷奶奶不能好好照顾你就天天吃方便面?

小女孩回答说:不,方便面很好吃,很贵。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身边的消费升级无处不在。

无论是街边小吃店,还是便利店,都在品牌化。前几年四五线城市还没有电影院,小镇青年们缺乏娱乐活动,但现在,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大型院线布局的电影院。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前几年,家里的老人还在用功能机,但现在他们智能机用得比年轻人还溜。

所以,无论从感官还是数字上,都很难得出消费降级的结论。